河南浚县西街社火队伍中的女“公子扑蝶”。

浚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图



贵州锦屏隆里举办的“花脸龙”文艺演出。黔东南微报供图



在陕西韩城党家村,热情的游客身着古装恭喜新春。石小荣/摄



吉林敦化贤儒镇城山子村的老人为革命先烈制作萝卜灯。李熙爽/摄



福建省连城县姑田镇“姑田游大龙”活动受到村民、游客热捧。姑田镇人民政府供图



山西晋中榆次区后沟村举办民俗表演活动。

  编者按

  一砖一石诉说历史故事,一房一瓦见证时光流转。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悠悠乡愁。独具匠心的宅院民居,丰富多彩的乡风民俗,广博深厚的人文底蕴……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陕西、山西、福建、吉林、河南、贵州等地的传统村落,亲身感受乡村年俗中的文化魅力,领略古村落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的新面貌、新气象。

陕西韩城党家村:

景村融合,闹春东风里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党柏峰

  □石小荣刘宁宁

  乙巳瑞雪裹村庐,雕砖门巧映新符。青石巷深藏旧事,古宅闹春乐安居。

  在陕西省韩城市,有一个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特色的古老村落——党家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延续了700年之久。

  乙巳新春,一场瑞雪为这个古老村庄巧施粉黛,远远望去,恰似一幅宁静祥和的山水画。

  春节期间,党家村景区以“新春游韩城·古韵醉蛇年”为主题,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置身古老的民俗文化中,人们似乎穿越回了过去,沉浸在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中,欢欣雀跃。

  “咚、咚,咚咚咚……”随着激昂的锣鼓声骤然响起,游客们一股脑儿地向前挤去。原来是“婚俗传统”民俗活动精彩上演。村民们身着盛装,生动演绎着各类角色,沿着村里的主巷道有序行进,还不时和游客们互动。

  除了传统婚俗展演,党家村还举办了花馍展示、西庄社火等非遗民俗展演活动。

  来自河北的游客李女士兴奋地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这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这次来党家村,感觉像是走进了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党家村景区还精心策划了“党家村学校”活动,引领游客穿越时光重现儿时记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让游客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新春佳节,也让党家村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据了解,近年来,“乡村+”模式下的春节文旅活动,为党家村带来了显著成效。景村融合,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

  党家村村民贾林满告诉记者:“这几年,党家村的变化可大了!现在到处干干净净,看着舒坦多了。景区的服务质量越来越高,给游客带来不少便利。不仅如此,商业业态也越来越多元,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夕阳西下,家家户户的大红灯笼渐次点亮,孩子们在巷道间欢悦地穿梭着,游客们意犹未尽,流连忘返。就连高高耸立文星阁的风铃也欢快地发出声响声,传出很远很远。

吉林敦化贤儒镇城山子村:

秧歌欢舞元宵送灯 古村里的烟火人间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李熙爽

  吉林敦化的东牟山,是唐代渤海国的发祥地。这座古山脚下,坐落着中国传统村落——吉林省延边州敦化市贤儒镇城山子村。村落驻地是渤海国城山子古城遗址,村里不仅有古庙遗址、古城墙、古驿路等,还有传承百年的历史文化与特色民俗。

  “为了更好地传承村落历史文化,我们将特色民俗与节庆活动相结合。每年正月十五,村里都会举办秧歌表演与送灯仪式。”城山子村党支部书记丁海燕介绍。

  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傍晚5时许,城山子村党群服务中心小广场上,秧歌队已准备就绪。“咚!咚!咚!”欢乐的鼓声响起,表演正式开始。50余名村民列为两队,大家头戴花冠、手舞花扇,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扭动起来。

  丁海燕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我们的秧歌是‘地秧歌’,队员分别扮演‘花儿’‘丑儿’等角色,不追求动作整齐划一,讲究的是队形丰富、变化多端,有着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送灯仪式也是当晚活动的一大亮点。敦化市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城山子村驻村专家张指挥告诉记者,送灯习俗已在城山子村传承了130多年。

  “元宵节的晚上,城山子村家家都做灯。用面粉、土豆、萝卜等材料制作灯盏,用棉絮缠裹的蒿子充作灯芯,再倒上灯油,一盏灯就做成了。”张指挥介绍。

  晚上7时,装载了锯末和油料的皮卡车缓缓发动,每到一户人家的门口,一盏“锯末子灯”就会亮起,如同一堆小型篝火。

  “今年,送灯仪式还有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的含义。”为了纪念陈翰章、戴克政、江贤如等英烈,当晚,几位村民亲手制作非遗“红灯”,并冒着严寒为革命先烈送灯。

  看着村民们制灯的背影,丁海燕告诉记者:“秧歌、送灯等活动,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民俗。我们要在传承民俗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

福建龙岩连城县:

客家古城里民俗乐无穷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吴军华

  □李菁雯黄水林

  巨龙闹元宵,水陆走古事。2月12日,正月十五元宵节,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这座客家古城,以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新泉烧炮等非遗项目为代表的“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上演了一场穿越百年、万人欢腾的民俗狂欢。

  当晚,“龙腾四海”连城元宵非遗奇妙夜活动,在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片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姑田镇举办。

  “起龙了!”傍晚时分,天边的晚霞还未完全褪去,中堡村的村民们早已热血沸腾,抬着气势非凡的大龙出发了。数百米长的巨龙在彩旗队、灯箱队的引领下,蜿蜒于乡间村野,穿行于大街小巷,巨龙尽显活灵活现之态,为家家户户送去节日的祝福。

  据了解,“姑田游大龙”这项民俗活动始于明朝万历年间,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今年,我们除了86节大龙,还特别加了7节小龙,一共93节,大约500多米。”姑田镇中堡村江氏游龙理事会总理事江道荘介绍。

  如果说姑田游大龙是“空中盛景”,罗坊走古事则是“地面奇观”。

  12日中午,在下罗村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龙桥”前的青岩河中间,七棚“古事”一字排开,村民们抬起古事逆水狂奔,泥水飞溅、呼声震天,你追我赶。“古事”上的孩童们装扮成各种神话人物和历史角色,栩栩如生。

  作为一项传承五代的独特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五上演的新泉烧炮,承载着当地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也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用一块门板作垫,一万至十万响的鞭炮,被密集圈围成三角旗状的鞭炮团,悬挂在屋前空坪上。村民烧香点烛,燃放鞭炮,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取一年大发吉利之势。

  在这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新泉烧炮的魅力尽显。它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庆祝活动,更是新泉客家人传承已久的精神寄托。

河南浚县西街村:

千年庙会承古今 传统民俗韵味浓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高雅

  随着元宵节的到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的西街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轮番上演,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新时代的蓬勃生机。

  浚县西街村形成于元代,至明洪武年间逐渐发展成熟,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2013年,西街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今年春节,浚县以第十七届中原(鹤壁)民俗文化节为契机,依托古庙会、非遗资源、历史遗迹等,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其中,西街村社火表演是浚县正月古庙会的核心内容。今年,表演人员由过去的成年人转变为青少年,表演内容也实现了传统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舞狮队的狮子灵动活泼,每一个动作都引来观众阵阵欢呼;高跷表演者们踩着高跷,做出各种惊险又有趣的动作,令人目不暇接;秧歌队的队员们载歌载舞,还有花船、竹马、龙灯等各种表演形式,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的民俗画卷。

  在众多社火表演者中,女性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王黛玉便是其中一位。她自幼便对社火表演满怀热爱,早年扭过秧歌、打过腰鼓,后来又踏上了踩高跷的表演之路。今年,她勇敢地挑战了传统上由男性扮演的“公子扑蝶”角色。

  “我从小就参与社火表演,往年我扮演的都是青蛇,今年想突破自己。虽然‘公子扑蝶’这个角色通常由男生来演,但我相信自己同样能出色完成。”王黛玉笑着说,“社火表演于我而言,不只是一种爱好,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看到大家这么喜爱社火表演,我特别有成就感。”

  除了传统的民俗表演和美食市集外,浚县古城还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感的民俗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不仅丰富了庙会的文化内涵,也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年俗文化‘活’起来,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浚县的传统文化。”浚县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申黎敏说。

贵州:

非遗技艺里碰撞出古韵新彩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王瑞欣

  农历乙巳蛇年春节,坐落在贵州省的各个村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舞台,上演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庆祝活动,不仅让古老的年俗焕发新生,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贵州省石阡县花桥镇坡背村,“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大赛成为春节活动的重头戏。活动当天,参赛者封国锐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后有感而发:“我从小就听父亲和爷爷说春,这种文化观念早已融入我的心里。通过这次比赛,加强了我把说春文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收获满满。”

  而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肇兴侗寨,侗族刺绣和银饰制作技艺成为春节活动的亮点。春节期间,肇兴侗寨的绣娘们和银匠们纷纷摆出摊位,向游客展示他们的技艺。游客不仅可以观看制作过程,还可以亲手体验刺绣和银饰制作,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当传统“村晚”遇上新春佳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近日走进贵州隆里古城,与神秘“花脸龙”共赴一场民俗狂欢盛宴!

  在这里,一场庄严肃穆又饱含深情的祭龙仪式,让人感受到当地对龙文化的尊崇与传承。形态各异的巨龙在古城的大街小巷蜿蜒游动,所到之处热闹非凡。夜幕降临,舞龙狂欢正式开启,舞龙者在灯光下尽情舞动,令人沉浸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

  而在文艺演出的舞台上,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威风凛凛的龙狮共舞,刚劲有力的动作展现出中华传统民俗的磅礴气势;悠扬婉转的侗族大歌,用美妙的和声讲述着侗族人民的故事;华丽的民族走秀,模特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展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还有充满激情的喊麦争霸,让现场气氛不断升温,感受年轻活力与传统文化的碰撞。

  在贵州榕江,苗族刺绣技艺成为春节期间的热门体验项目。游客们可以亲手制作扎染作品,感受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多彩的非遗过年活动正如“多彩贵州”这张名片一样,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山西晋中榆次区后沟村:

古村年俗里的“家”文化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姜军旗

  元宵节的后沟古村,流光溢彩,锣鼓震天。

  顺着石板路拾级而上,有种时空穿越的错觉。道路两旁的大红灯笼随风摇曳,极富北方特色的窗花剪纸、各式彩灯,处处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儿。民间锣鼓、抬花轿、扭秧歌、划旱船、大头娃娃等传统民间社火节目轮番上演。

  古村小广场上,《张府招亲》情景剧正在上演。招亲、抛绣球、迎亲、进洞房……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观赏和参与互动中,进一步了解了后沟古村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村的民俗风情,仿佛自己也成了古村故事中的一员。

  后沟古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部山区,其历史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有1200多年。千百年来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改造建设,赋予了古村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春节期间,后沟古村以“中华家文化,后沟中国年”为主题,通过民俗文化展示,突出“家”文化和节日喜庆气氛,各种民俗表演、民间小吃,让游客感受浓郁的北方年味和民俗烟火气的同时,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戏台上,民间表演者带来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舞、小品等节目引来游客掌声不断。

  走进农家窑洞,温馨的北方家庭场景映入眼帘,让人倍感温馨。主人在“家”中摆放具有地方特色的茶点小吃,盘坐热炕头,听主人讲后沟古村发生的那些事,让游客真切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古村一公里之外,是设施完备、造型新颖的后沟新村,110多套设计新颖的农家小别墅里,水、电、气、暖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党群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文旅酒店、游客中心、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纪念馆次第排开,新村的现代与古村的厚重在这里完美融合。

  夜幕降临,古村在灯光的映照下别有一番韵味,远处的烟花秀更是将节日的氛围推向高潮,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映照着古街巷的每一张笑脸,整个古村沉浸在如梦似幻的氛围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