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花点冤枉钱。

我的摄影师要去巴厘岛玩,临行前她问我:你不是去过吗?有什么推荐?
我说那是2016年了,朋友约我去新开的宝格丽酒店跨年。我看了眼价格,8k一晚,又看了眼银行卡余额,倒是恰好够的,就去了。
跨年夜的12点,酒店准时放起烟花,客人们共同举杯,22岁的我混迹当中,觉得自己空前地像个大人。

24岁的时候去巴黎玩,walk in了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Epicure,一问居然真的有位置。于是坐下,学着旁边lady的样子点单,看服务员把一整柜甜品推到我面前。
有种cosplay小公主的快乐。

这就是我25岁以前的消费方式,理所当然我没什么存款。
那时候大家都是这样的。2019年以前,创业的炒币的做自媒体矩阵的开MCN的……遍地是钱忙着捡,没听说谁酷爱存钱。
疫情是一个休止符。
再碰面,就是很多人破产了消失了,也有很多人暴富然后低调地消失了。我们这些剩下的人,开始像仓鼠一样,一点点捡拾小确幸过日子。

玩互联网的也换了一批人:每次刷到上海、北京那种“纸醉金迷氛围感”的视频,评论里一定会有人说,这些生下来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了。点进主页看,99%是个还在念书的小孩。

我很难理解:因为很多餐厅/酒店没那么贵,不需要暴富,踏踏实实工作到30岁,想去都能去。
但我真正惊讶的是——我跟很多朋友都交流过,我们20出头的时候成天做梦,肖想很多不切实际的东西——但梦做多了,总会成真一二。
而崭新的小孩们不做梦。他们只斩钉截铁地在自己跟少爷之间划出天堑。

我们当中如果有什么差别,大概是,在我的20岁,我侥幸吃过用过见过一些好的。
有句话说心气是不可再生资源,但也许心气本身就是奢侈品,需要时代和好东西的豢养。
人见过海,才会坚信山的那边的那边,一定还有一片海。
这可能是为啥00后都躺平了,90后80后们还在折腾。

感谢我20岁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那么无孔不入,最后看了几本书和一些电影,构成了“智力护城河”,让我现在连篇累牍地刷短视频的时候,间歇性会感到无聊,不自觉想要做点事来对抗这种无聊。
这种不甘被算法摆布的心气,我称之为“文化体力”。

没有鼓吹消费的意思,我肯定也有过懊恼“怎么没多存点钱”的时刻。
但怎么说呢,人对世界的胃口是会下降的。总有一天你会看不进去新拍的电影、没兴趣再打卡新的餐厅,觉得哪哪都没有自己家卧室舒服……

然后你就会怀念20岁时候饥肠辘辘的眼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