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去年开始,我时常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种无力的漩涡中,那是一种飘忽不定但又确实感觉到不舒服的状态,具体形容起来更接近于:没有兴趣爱好、没有选择权、没有生活的热情、没有非常向往的事情、没有觉得很快乐的瞬间、没有必须要做成某种事情的欲望、没有起床的欲望、也没有睡去的想法、不愿意改变现状。虽然在大部分人眼中,我依然精力充沛,但实际上“平静的、向下的”的生活只会带来波澜不惊的绝望,和意义感的丧失。
☆ 我一如既往地用我习惯的方法,即“和他人对话,寻找其他人生的可能性”,试图缓解这种平静的绝望,但却意外的发现,“旷野”和“人生的可能性”好像只存在于社交媒体中,存在于“励志博主”和“生活类博主”的vlog文案中,现实生活里的人各有各的苦闷,没有能真正奔向旷野,甚至没人关心旷野。
☆ 我和一位研二的朋友聊天,她讲述了导师带给她的种种压力:把她根本不会的论文题目交给她但却没有提供哪怕一丁点的帮助和指导、无数次否定她的写作却没有给出任何的修改意见、贬低她的实习和工作成果诸如此类。她说她想退学,好像只有退学才能逃出这个漩涡。
☆ 我和一位刚刚考上研究生的朋友聊天,她说自己带着来自小镇的憧憬和期待终于来到了上海,也终于顺利的入职一家外企公关公司成为实习生,却没想到实习了两个月,晚上10点前下班的次数不超过10次。她说上海这座城市太有欺骗性了,光鲜和纸醉金迷是用每天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维系的,她想她想回到小镇。
☆ 我和一位工作了3年的朋友聊天,她说她今年从一家大厂跳槽到了另一家大厂,本来以为是个新开始,却没想到像鬼打墙一样又进入了重复的对接、加班、出方案、被否定方案、加班、修改的死循环。一成不变,没有往前走的方向,也没有向后缩的退路。
☆ 我发现这种“不舒服又无能力为”的感觉并非是我个人的困顿,相反它几乎平等地发生在大部分人身上。很多 人都在这种失序和无序中反复摇摆,变成一个无精打采且死气沉沉的大人:不关心政治、不关心权力、懒得辩论、不多计较、得过且过、偶然生出希望,很快又被机械的生活浇灭——地球不爆炸,我就得考研、天上不下刀片,明天照常上班的无奈感,时代的泥沙俱下中是个体一成不变的生活。
☆ 怎么办呢?
Restart the Life.
不要去对抗宏大✦
而是去感受瞬间✦
@TuTouSuo ™️
项飙教授的书和论文对我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他提出的「重建周围」的概念让我意识到了在宏大的社会命题之外,个人真切的生活轨迹其实恰恰是一切恢弘变迁的诠释和映照:「重建周围」这一说法,在我浅薄的理解下,或许指的是个体重新回归到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更关注自己生活的舒适与否,更关注那些令自己开心的事情,更关心自己心情的稳定、更关心自己当下的感受、更亲近那些令自己有安全感的关系。
我自己践行了一些方法,又从社交媒体上学了些方法,也询问了周围朋友如何缓解自我内耗,最终把这些零碎的、关于“重建自我秩序”和“避免过度内耗”的方法,汇总成了10件可以不那么费力就能做到的小事。
第一件事,起床的仪式感。
我喜欢在很黑很黑的环境里睡觉,所以我的房间有一组完全遮光的窗帘。以前大部分时候,我起床都匆匆忙忙,拿起手机便浑浑噩噩走到书房坐下。但去年的某个普通的早上,我起床后先拉开了窗帘——那一瞬间窗外的阳光铺满整个房间,驱逐了来自黑夜的所有内耗和阴霾,窗外有正在蓬勃生长的世界,窗外也有无论发生什么都平等照耀着每个人的阳光。
从那以后我便养成了习惯,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站在窗户前很有仪式感的拉开窗帘——如果阳光明媚,我便祝自己今日充满能量,一切顺利;如果乌云遮蔽或阴雨连绵,我便期待尽早完成工作重新拉上这扇窗帘,把风雨挡在窗外。为此,在我去年过生日的那天,我还给自己许下了这样的生日愿望:
“就算生活起起伏伏,但依然会有很多个觉得“还能凑合着活一活,喝喝酒发发呆”的瞬间。祝自己28岁及之后的每一天醒来,都能特坚定特期待的哗啦一下拉开窗帘,至于窗帘后面的世界什么样,就再说吧。”
第二件事,定期拥有一个值得期待的夜晚。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很忙碌,忙着学习、忙着工作、忙着获得一个更好的成绩、忙着拥有更多人生的筹码。在我上大学时,我期待有一个不用去上课、不用写作业的午后,可以好好睡上一觉,再坐在桌前喝奶茶吃水果看电视剧直到黑夜降临,无忧无虑。工作之后,这样的期待就变成了有一个可以在深夜12点之后不再需要工作的夜晚,可以喝上一杯酒,点上一支蜡烛,看一部电影直到窗外响起鸟叫,再带着醉意睡去。
这样的夜晚并不多,一个月里至多能拥有两到三次,但好在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来临——比如一门课程结束,比如完成一个大项目,比如今年的考研结束。为了这样的夜晚,我会提前做很多很多的准备,比如在每一个工作摸鱼的间隙,买上一瓶好喝的酒,或者买一个柔软的毯子。去年我甚至为此买了一个可以摇晃的单人沙发椅。有了这一切后,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某个幸福的瞬间而存在,一切都值得被期待,且这样的期待我无比确定可以实现。
还有什么比这种确定性,更美好的事情吗?
第三件事,不要拖延地解决一下让人不舒服的小事情。
比如电脑键盘非常难用,比如总是没有一个可以喝上热水的保温杯,比如在图书馆总是手脚冰凉,比如睡觉的时候阳光或者灯光总是非常刺眼,比如额头的碎发总是戳着眼睛,比如总是没有一个可以塞下所有东西的包...
这些事情解决起来并不难,甚至有时候解决起来都不需要花费什么时间。正是因为它们足够小,小到仅仅是一点点的“不舒服”,并不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影响。但往往就是这里一下,那里一下的“不舒服”,在每一个需要全神贯注的时刻干扰着你,让人心生烦躁,让人无法集中精力。
所以,再遇到这种“烦人的小事”时,在它第三次让你感觉到不舒服的那一刻,就立刻解决掉它。
第四件事,早起!早起!早起!
我在过去绝绝对对拥护“晚睡”这件事,我坚定地认为白天是属于工作的,夜晚才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我坚决晚睡,坚决要享受够2-3个小时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时间,看上些电影和电视剧后再睡去。但我今年发现,“早起”的优点实在是太多了。
早起可以享受拉开窗帘的仪式感,可以让自己全然地沐浴在阳光下,足够积极的去做任何事情。早起可以拉长一天的时间,其实每天要做的事情固定就是那么多,早起做完了晚上就能早点休息,那个期待中美好的夜晚只会变得更漫长更美好。早起可以不用凡事慌慌张张,不用陷入“起晚了”的愧疚中,可以悠闲地吃上早饭,不用奔跑、不用焦虑、不用担心抢不到位置、不用担心时间不够做不完手上的作业和工作...
早一点睡,早一点起,看起来其实什么都没有变,该做的工作和该拥有的夜晚都有,但一切都变得,因为你在向阳而生。
第五件事,试着让自己的生活有条理。
作为一个P人,做计划和条理这件事对我来说真的很困难。但我逐渐发现,生活琐事上没有条理会导致各种琐碎的烦恼——比如一个假期之后重新回到宿舍,重新收拾寝室和整理衣物时,如若没有条理,那么大概率会花费很长的时间,最后的结果还一团糟。
在「」这篇文章里,我说我给自己下载了一个「ToDoList」app,我会每天把「需要整理的家务、需要完成的工作、需要购买的生活用品」,按照事件重要级逐一排列,再逐一完成。在面对一些非常紧急的工作时,我也会现在头脑中预设「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这样的确让自己不太容易焦躁,也尽可能避免了做错事而返工。
第六件事,读不费力但有收获的内容。
李诞关于读书的见解深刻的启发了我,他说他读书时会给自己安排一个舒适区,即“保证一本书里有40%的知识是自己已知的内容,另外60%的知识是即将获取的新内容”,这样就不会让自己的阅读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反而能不断丰富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
所以除了必要的工作内容和知识性输入以外,大部分我日常阅读的书都以「游记」「传记」「访谈」「对话录」为主。这些书籍读起来轻松又舒适,知识密度刚刚好,可以随时拿起或放下。
没有10件事,我发现重启人生好像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建议,我也发现这些建议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琐碎的小经验,需要自己去发掘。
也许这些小事情谈不上能真正“重启”或“改变”人生,但至少在每一个阳光灿烂的天气里,我们都可以与晴朗同频;每一段忙碌到无暇顾及的日子里,都有一个值得期待的夜晚。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2026届39所院校全程企划 」
减少考研投入成本 一站式学习
清晰化院校考查内容 轻量简单
只学院校必需课程 删繁就简
Kill the Utopia
「2026版名词解释(正在售卖) 」
结构化背诵+贴合教材+轻量记忆
八大学科+必背300词+扫盲1000词
With tts
「2026答疑|资源|社群」
每天一篇论文带读&评论赏析
每天在线答疑/公开课第一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