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统筹推进农业中关村和种业之都建设,实施生物育种创新培育专项行动;安徽建设生物育种等省实验室和产业创新研究院;福建支持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

江苏 加快种业等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上海 大力发展种源农业,积极培育行业领先的种业企业;河南争创国家农业(育种)人工智能应用基地,开展中原农谷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

海南 依托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启动实施一批种业科技攻关项目; 广 推进种源关键技术攻关; 四川 启动川种振兴三年攻坚行动,坚持以“五良”融合为牵引,持续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湖南 计划推广镉低积累水稻品种300万亩以上,建好“国家储备粮源基地”; 云南 推进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高原南繁基地; 甘肃 加快建设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保持玉米、瓜菜花卉制种面积和马铃薯原原种产量全国领先。

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陆续发布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多个省份提出了在种业领域2025年的相关工作要点和发展目标,农财君进行了汇总(节选)。 (香港、澳门、台湾省资料略)


华北地区

北京 :统筹推进农业中关村和种业之都建设,实施生物育种创新培育专项行动

在2024年,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加快打造农业中关村,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启动建设,自主研发的玉米基因编辑技术国际领先;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万亩,粮食单产提高1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左右,增速比城镇居民高2.4个百分点。

在2025年,着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开展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试点,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持续提升粮食单产,蔬菜产量稳定在200万吨左右,果园提质增效28万亩。统筹推进农业中关村和种业之都建设,积极创建平谷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施生物育种创新培育专项行动。支持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特色种养、林下经济发展,培育农业生物制造能力,推进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

天津:聚焦稳产、优供、增效、赋能,加快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建设

在2024年,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粮食生产“二十一连丰”,40万亩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项目率先完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优秀,“津农精品”销售额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

在2025年,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聚焦稳产、优供、增效、赋能,加快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以上,新建3个环京蔬菜生产基地,实施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和海洋牧场项目。发挥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等带动作用,务实抓好优质农产品培育推广。

河北:深入实施种业振兴、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抓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在2024年,农业生产形势喜人。粮食总产781.8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开展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建成高标准农田450万亩。“河北净菜”等主要菜篮子产品北京市场份额超过四成。

在2025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严守耕地红线,深入实施种业振兴、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抓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总产740亿斤以上。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行动,全产业链提升粮油、奶业等6大主导产业,打造衡沧高品质蔬菜产业示范区,建设全国中药材集散中心。推进“净菜进京”,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新业态。

山西: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合理密植种植技术

在2024年,农业托管面积3300万亩,服务310万农户。有效开展防灾减灾,粮食生产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菜篮子”供给充裕。

在2025年,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保障种粮农民收益,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合理密植种植技术,确保粮食产量达到297.1亿斤、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制度,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新增恢复水浇地60万亩。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扩大有机旱作·晋品等品牌知名度。加快晋中国家农高区发展。实施节粮减损专项行动。

内蒙古:打造主要作物单产提升示范区1000万亩、“吨粮田”900万亩

在2024年,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建设高标准农田940万亩、“吨粮田”855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6万亩、舍饲棚圈300万平方米,78万农牧户发展庭院经济,粮食亩均产量提高24.2斤,玉米、马铃薯平均单产再创新高,牛羊肉、牛奶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乳肉薯绒等7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7000亿元,全国人民餐桌上有了越来越多来自大草原的绿色食品。

在2025年,大力实施单产提升行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新建高标准农田850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2500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5万亩,打造主要作物单产提升示范区1000万亩、“吨粮田”900万亩,粮肉奶产量分别稳定在800亿斤、60亿斤、160亿斤以上。


北京玉米育种全国领先

华东地区

安徽: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生物育种实验室启动建设

在2024年,粮食产量836.9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加快江淮粮仓建设, 全面实施“四良两优”工程,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54.6万亩,生物育种实验室启动建设。

在2025年, 建设 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物育种、安全人工智能、应用超导等省实验室和产业创新研究院…… 高水平建设江淮粮仓。 着力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亿亩、产量825亿斤以上。 高质量推进耕地占补平衡。 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抓好工程质量和资金监管。 推进“百项农业重大科技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统筹抓好肉蛋奶、水产品、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8万亿元,持续位居全国首位

在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8万亿元,持续位居全国首位。耕地面积连续四年净增加,高标准农田达7759万亩。粮食总产114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烘干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取得实质进展。“鲁中山区桃”入选国家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在2025年,更高水平建设“齐鲁粮仓”。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老旧配套设施。强化“德聊吨半粮”“鲁西南”等六大引领区示范带动,健全粮食主产区奖补激励制度,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20个,建设省级良种繁育基地50个,加大力度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多环节托管模式,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深挖设施农业、畜牧业、海洋渔业、盐碱地综合利用等潜力。开展30个县高效特色设施农业提升行动。推广东营、滨州盐碱地综合利用经验。加快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启动省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

浙江:深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多田套合”工程

在2024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乡村覆盖率达51.7%,粮食播种面积1570.5万亩、总产130亿斤;

在2025年,深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多田套合”工程,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78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520万亩、总产125亿斤。

江西:统筹推进种业强农、机械强农、设施强农、智慧强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在2024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60万亩,粮食总产439.2亿斤、连续12年超430亿斤;

在2025年,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整区域建设,推广“乡村主建、农民主体”模式,基本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确保粮食产量达436亿斤。

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做深做细“土特产”文章,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建设10个食品产业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统筹推进种业强农、机械强农、设施强农、智慧强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福建:持续推进种业振兴,支持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

在2024年,保障粮食安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耕地面积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粮食播种面积1266.6万亩、产量514.4万吨,均超额完成国家任务。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占全国31.5%,4个省级粮库新建成投用。

在2025年,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耕好“责任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持续推进种业振兴,支持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7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5万亩以上,粮食储备规模达500万吨…… 实施“三茶”统筹,推广“以竹代塑”,发展蔬菜设施种植,促进畜禽智能养殖,拓展深远海养殖,抓好水果加工增效,做大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做好花卉苗木种苗繁育,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加快乡村物流延伸覆盖。

江苏:加快种业等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2024年,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耕地总量连续3年净增加,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298万亩,粮食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两增一稳”,总产762亿斤,又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丰收答卷。

在2025年,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能源、矿产、种业等领域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扛牢粮食生产责任。 严守耕地红线,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提质增效,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200万亩以上。 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大力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建设粮油高产优质片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种业振兴,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广应用新型智能绿色农机装备,加大对智能监测、精准作业等关键环节支持力度,提升农业机械化、智慧化、设施化水平。

上海:大力发展种源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积极培育行业领先的种业企业

在2024年,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进一步强化,建成高标准农田8.8万亩。加大农业投资促进力度,实到资金达到285.6亿元、再创新高。

在2025年,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抓好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建设4万亩高标准农田。细化落实“点状供地”政策。大力发展种源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积极培育行业领先的种业企业,新建2.7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高质量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片区,推进横沙新洲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域外农场发展规划,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华南地区

海南:依托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启动实施一批种业科技攻关项目

在2024年, 向种图强,“南繁硅谷”已建成20个种业科研平台,南繁种业产值增长47.75%,海南南繁种业集团、崖州湾生物育种产业联盟组建成立,亚洲种子大会成功举办。

在2025年,提升“五向图强”产业能级。依托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启动实施一批种业科技攻关项目,发布可共享利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1000份以上,推动南繁育种科技服务中心、南繁博物馆竣工。

精准培育现代农业。扎实做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梯次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0家,力争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突破1:1。推动“海南种子海南用”,加强本地当家品种选育和研发。推广新奇特优品种18万亩以上。建设标准化胶园30万亩。推动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

……引导农户种植优质高产品种作物,发展4万亩胶园林下经济……

广东:推进种源关键技术攻关;支持阳江建设海水种业示范基地,打造“蓝色粮仓”;支持云浮建设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

在2024年,粮食生产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三增”,其中单产创历史新高。…… 建成国家区域性畜禽基因库,育成肉鸡新品种占全国约40%、超级稻品种占全国超1/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3%。

水产种苗产量居全国首位,蓝圆鲹等经济适养鱼种人工繁育技术实现突破,潮州创建省级首个花鲈良种场,惠州建设黄唇鱼种源保护与技术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黄鱼种业创新基地。

在2025年,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持续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科学种植模式,加强田间管理,紧抓机收减损,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种植。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紫云英等绿肥种植。实施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更多地理标志产品、“粤字号”农产品,推动预制菜等农产品加工业有序发展,壮大乡村休闲产业等新业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研发推广应用丘陵山区小型适用农机和智慧农机装备,推进种源关键技术攻关。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加快渔港经济区建设,布局更多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建成揭阳重型网箱平台等风渔融合试点项目,支持阳江建设海水种业示范基地,打造“蓝色粮仓”。

……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支持云浮建设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

广西: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现代种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

在2024年,粮食生产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长”。加强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改善灌溉面积75.8万亩。食糖产量连续33个榨季排全国第一,水果产量连续7年排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最大的秋冬菜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南菜北运”、“西菜东运”基地。林草产业总产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元大关。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扎实有效。种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取得新突破。

在2025年,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攻坚。推广糖料蔗良种种植和机收。保障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扎实抓好粮食和物资储备。

提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现代种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链条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升级。科学合理建设田边冷藏保鲜设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

华中地区

湖南:计划在2025年推广镉低积累水稻品种300万亩以上,建好“国家储备粮源基地”

在2024年,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居全国优秀,粮食总产达615.6亿斤、创近5年新高。

在2025年,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全力打造一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国家实验室体系实体化运行。支持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高水平建设湘江科学城,力争“五类”研发企业(中心)达到200家以上。着力提升“4+4科创工程”平台能级和承载能力,推动取得更多可视化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力争在种源、医疗、计算、工业创新等方面突破关键技术125项以上,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等具备试验验证能力,并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推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建强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湘江科技创新院,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在2025年,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深入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40万亩以上。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以上,推广镉低积累水稻品种300万亩以上,建好“国家储备粮源基地”,让“中国人的饭碗”多装优质“湖南粮”。

湖北:支持55个产粮大县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推进江汉平原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荆楚粮仓”

在2024年,克服雨雪冰冻、暴雨洪涝等严重灾害影响,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到557亿斤,连续12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

在2025年, 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两条底线”,筑牢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根支柱”,用好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综合改革“两大动力”,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耕地保护,建设高标准农田300万亩,支持55个产粮大县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推进江汉平原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荆楚粮仓”。

河南:争创国家农业(育种)人工智能应用基地;开展中原农谷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支持中原农谷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深度合作,支持嵩山、神农等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

在2024年,克服极端灾害天气影响,粮食总产量1344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耕地面积连续4年净增累计超过170万亩。

……中原农谷集聚种业研发团队53支,培育优良品种161个……

在2025年,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工程。扛牢粮食安全重任,严守耕地红线,深入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建设1500万亩小麦、2000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实施农村沟渠连通整治三年行动,加快建设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强科技装备支撑,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落实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推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效,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开展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

实施农民持续增收工程。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发展设施农业,培育壮大粮油、畜牧、特色果蔬等产业集群,打造一批超百亿、超千亿产业链,做强“豫农优品”品牌。加快发展智慧农业,争创国家农业(育种)人工智能应用基地……

开展中原农谷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推动中原农谷与周口国家农高区协同发力。支持中原农谷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深度合作,支持嵩山、神农等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

西南地区

四川:启动川种振兴三年攻坚行动;坚持以“五良”融合为牵引,持续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在2024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在115个县建设粮油千亩高产示范片1000个,全省粮食产量726.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生猪出栏6150万头,保持全国第1位。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425万亩,耕地净增加60万亩以上。加快种业振兴,国内首个省级种质资源中心库全面投入运行。实施“天府良机”行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3%。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行动,新建国省级农业园区85个、产业集群3个、产业强镇66个,新培育“天府粮仓”精品品牌100个。县域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能力提升。启动建设“天府森林四库”,“林粮”产量超过1450万吨。

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省属国有企业“1+8”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启动,实施川投集团和省能投集团战略性重组,组建四川科创投资集团、省储备粮集团、

在2025年,坚持以“五良”融合为牵引,持续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分类有序推进耕地恢复,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常态化整治“大棚房”等违法占地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粮油千亩高产示范片1000个。新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县30个,确保全省生猪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启动川种振兴三年攻坚行动。深入实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年行动,着力补齐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农机、农村电商等短板,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新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新评定和升级一批星级园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供销社服务“三农”能力,更大力度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做好“土特产”提升附加值大文章,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培育畜牧万亿级产业链、粮油五千亿级产业链和蔬菜、水果、茶叶等8个千亿级产业链。

重庆:打造新时代“巴渝粮仓”

在2024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0万亩,现代化灌区加快建设,粮食产量超过220亿斤、创近16年新高,油菜产量实现“17连增”。

在2025年,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统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改革,完成国家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打造新时代“巴渝粮仓”。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促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业工厂”等新形态,构建“土特产”品牌体系。

云南:推进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高原南繁基地

在2024年,粮食总产量1993.5万吨、创历史新高。

在2025年,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增值增效。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做实“六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基地。推进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高原南繁基地。加强山地农机装备研发推广,建设智慧农业引领区,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保障粮食安全。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补充耕地13.5万亩。深入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扎实推进粮经轮作套种,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做好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

贵州:支持优质高粱发展。建好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贵阳粮油作物试验基地

在2024年,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新增耕地77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52.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157万亩、产量1146.1万吨,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粮食单产增长2.5%;粮油储备规模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目标任务。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民主体地位,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促进农业优品种、提品质、强品牌。强化“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开展冬春果菜增量提质行动,建设应急保供生产基地80万亩以上。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接受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科学制定整改方案,系统推进溶洞污染治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矿山开发生态破坏修复等。大力实施城乡生态环保设施补短板、工业固废综合治理、重点河湖污染治理和秸杆综合利用“四大攻坚突破”,

在2025年,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力争粮食单产提升2%左右,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优化粮油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粮油储备能力。支持优质高粱发展。建好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贵阳粮油作物试验基地。加强产能监测和调控,稳定生猪等畜产品供给。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坚持以补定占,确保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新建和改造提升200万亩以上。深入开展违法占用耕地问题整治。着力优化耕地林地布局,将25度以上陡坡旱地、河道湖泊内等不稳定利用耕地逐步调出,推进园地和林地上山、耕地下山,完成置换60万亩。

西藏:“飞地种粮”“飞地种草”稳步实施

在2024年,打好农牧业提质增效攻坚战,粮食产量突破110万吨,“飞地种粮”“飞地种草”稳步实施,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在2025年,加快农牧业高质高效发展。坚持稳粮、兴牧、强特色,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20万亩。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增效,深化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20家。 


位于四川邛崃的天府现代种业园是西南地区唯一国家级种业园区

西北地区

甘肃:加快建设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保持玉米、瓜菜花卉制种面积和马铃薯原原种产量全国领先

在2024年,现代农业扩量提质。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粮食产量259.2亿斤。建成高标准农田284万亩,绩效考核排全国第3位。完成盐碱耕地治理6.3万亩,景泰被列为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牛羊菜果薯药”全产业链产值4928亿元。获批创建国家级甘味生猪、高原夏菜2个产业集群,镇原、崆峒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皋兰什川等7个产业强镇。“甘味”品牌获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四连冠。

在2025年,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围绕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实施扩量、提质、延链、增效行动,培育一批产值超500亿、1000亿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争取获批1—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牛羊菜果薯药粮种”8个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100亿元。更大力度推动“甘味出陇”“甘味出海”。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和撂荒地整治。加快建设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保持玉米、瓜菜花卉制种面积和马铃薯原原种产量全国领先,加强花牛苹果、平凉红牛、兰州百合等特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新疆:2024年粮食单产1050斤、首次跃居全国第一

在2024年, 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牧产品供给作出新贡献。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安排“三农”资金1137.8亿元,全疆粮食播种面积4440万亩、新增202.9万亩,粮食增产42.2亿斤,总产466亿斤、全国排名上升到第13位,粮食单产1050斤、首次跃居全国第一。棉花总产568.6万吨、占全国92.2%。果蔬产业提质增效,果品产量达到1400万吨,蔬菜产量2313万吨。出台稳定肉牛肉羊及奶产业发展九条政策措施,落实畜牧业发展各类资金50.3亿元,畜牧业稳步发展,肉类产量211.76万吨、牛奶产量198万吨。水产品产量19.65万吨,新疆海鲜成为全国人民餐桌上的“新宠”。建设高标准农田434万亩,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农业产业强镇9个,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统筹用好中央149.2亿元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推动联农带农富民产业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建15个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新疆正从昔日戈壁荒漠变成“塞上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疆贡献!

在2025年, 加快“十大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具有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粮食和食品加工、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畜牧产品和优质果蔬等产业集群为牵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和生产结构,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左右,提升粮食和食品加工水平。棉花总产稳定在500万吨以上,高标准建设国家优质棉纱基地,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加快发展葡萄酒、番茄加工、特色林果加工等产业,持续提升冬春蔬菜保供能力。实施畜牧业振兴行动,推进畜牧业结构优化、提质增效。

陕西:2024年新增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1家、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含油量66%的油菜品种培育成功

在2024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52万亩、改造提升43万亩,粮食产量1352.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苹果、食用菌、中药材产量分别增长5.4%、13.7%、10.3%,新增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1家、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含油量66%的油菜品种培育成功。

在2025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净增耕地20万亩。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优先在25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布局高标准农田项目,确保完成国家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宁夏:建成全国良种牛繁育中心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场,攻克了耐盐碱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

在2024年,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高标准农田达110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77亿斤、超额完成任务,实现播种面积、总产、单产“三个增长”。“宁夏大米”、“宁夏小麦”两个品种,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全国博览会上荣获“双第一”。累计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农业产业强镇19个。建成全国良种牛繁育中心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场,“以渔治碱”养殖对虾、大黄鱼等实现突破,水产品种类和总量均居西北前列,“海鱼陆养”经验在全国交流。

……攻克了高性能铌钨抗氧化涂层、耐盐碱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

在2025年,大力实施粮食安全提升工程,着力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强化科技装备支撑,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8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农业30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15万亩,力争到2027年将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十强行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在抓好“六特”产业同时,积极支持发展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乡村产业。

青海:深化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做强农牧业“芯片”

在2024年,农牧业增产丰收,粮食、油料、蔬菜产量分别达118.3万吨、33万吨、165万吨,均创十年新高。 粮食和能源安全保障有力,建设高标准农田21.2万亩,整治耕地“非粮化”24.4万亩,政府储备粮油规模稳定。

在2025年,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粮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分别保持在445万亩、222万亩以上。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化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做强农牧业“芯片”。


甘肃酒泉制种基地

东北地区

黑龙江:粮食总产突破1600亿斤大关,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

在2024年,粮食总产量再上新台阶,突破1600亿斤大关,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中国饭碗”装上更多优质“龙江粮”。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坚持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头等大事,深入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推动“五良”融合,主攻大面积单产提升,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提高2.7%,刷新历史纪录。建设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1040万亩,累计建成近1.2亿亩,居全国首位。“四个农业”稳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8%,居全国前列。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全覆盖,“龙民黑猪”新品种通过国家认定。大力推进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全覆盖,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突破1亿亩,居全国首位。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面积达4800万亩。“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加快打造,出台畜牧业保险、贷款贴息等政策,促进畜牧业健康平稳发展,规模化养殖比重稳步提升,婴幼儿配方奶粉产量居全国首位,水产品、林下产品产量较快增长。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粮食产能提升灌溉工程等项目列入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

在2025年,加 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坚持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当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建好建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作出龙江新贡献。

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稳面积、提单产,突出“五良”协同,深入实施主粮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集中连片、系统推广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侧深施肥等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严守耕地红线,扩大黑土保护范围,建成高标准农田1169万亩,加大侵蚀沟治理、农田防护林更新修复力度。推广保护性耕作2670万亩,实施有机肥还田1000万亩以上。

加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进奶业振兴计划和高端肉牛“百千工程”,落实养殖主体贷款贴息、粮改饲等补贴政策,扩大政策性畜禽保险规模,发展壮大鹅产业,肉蛋奶产量保持稳定。深入实施冷水渔业振兴、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等行动,水产品总产量突破90万吨,蔬菜(食用菌)产量达950万吨。做强做大“寒地龙药”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刺五加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00个以上,建成20个无人化智慧农场。建设全省统一智慧农业平台,绘制全省耕地“一张图”。加快建设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推进优机优补,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9%以上。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加强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做强做大玉米等5大加工产业,做精做优食用菌等7个优势特色产业,引进精深加工项目200个以上,新入规农产品加工企业200家以上。积极发展定制农业,满足消费者高端化、个性化需求。推动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持续开展“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一线城市行活动,大力提升龙江农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吉林:在2025年加快6个省级育种创新平台建设

在2024年,粮食生产再创新高。播种面积达到8780.7万亩,单产连续3年居粮食主产省第1位,总产量达到853.2亿斤,全国第4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全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发挥农业特色优势,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06万亩,创历史新高。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达到38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新达产项目314个,新增产值365亿元。肉牛屠宰量实现翻番,由全国第11位跃升至第5位。人参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梅花鹿产业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3100亿元,增速居全国前列。

在2025年,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完善建设、验收、管护机制,确保建一亩成一亩。 保护性耕作面积新增200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新增100万亩。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加快6个省级育种创新平台建设。 深化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示范,加大农机“优机优补”“有进有出”力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7%。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小农户规模达到160万户。

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优化资源配置,创建省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数字农业,提高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巩固提高“吉牛中国牛”市场占有率,肉牛屠宰量达到80万头。推动人参全产业链产值达到千亿级规模。出台梅花鹿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和行动方案,推动梅花鹿“茸角胎骨”入食申报。实施生态渔业倍增计划,水产品产值实现翻番。高标准打造吉林大米、鲜食玉米、矿泉水等“吉字号”特色品牌。

辽宁:2025年提升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能力

在2024年, 粮食产量500亿斤左右。

在2025年, 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330万亩。 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76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1000万亩,推进大中型灌区新建改造和涝区治理。 加大先进适用农机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提升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能力。 树立大食物观、大农业观,新建改造设施农业10万亩、畜禽规模养殖场200个,支持海洋牧场、深远海渔业设施建设。 全面实施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稳定农民收入预期。

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升级。 立足特色、打造品牌,扩大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重点培育海参、人参、梅花鹿等十大特色农业产业。 推动粮油、畜禽、水产等全产业链发展,新增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0家。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记者丨张植宏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