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石家庄市栾城区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华(中)在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麦田里,现场为小麦“会诊开方”。
“苗情挺好,墒情也不错,浇过冻水的壮苗要将肥水管理推迟到3月中下旬,弱苗地块在小麦返青后浇小水。”2月10日,在石家庄市栾城区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麦田里,区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华蹲下身,拔出两株麦苗仔细观察,现场为小麦“会诊开方”。
立春过后,小麦进入管护关键期。“专家的话让我们心里有底了。”合作社负责人赵军海告诉记者,今年他种植了1000多亩优质富硒小麦,春节刚过,农技专家就下到田间指导,这让他很放心。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石家庄市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夯基础、提能力、增效益,着力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1005万亩,总产88亿斤,连续五年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稳住种植面积,才能稳住粮食生产的底盘。”石家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并重,一是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耕地面积669.18万亩,较上年增加6.32万亩。二是强化激励支持,2024年共投入财政资金11.8亿元,实施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与应用等系列补贴,加力推广粮食作物保险,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提升耕地质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9%,全市耕地质量等级全省第一。
拓展粮食增产新空间,科技正成为关键变量。
“增产提质,良种是关键。”拿出“藁优麦”样品,石家庄市藁城区南营镇土山村种粮大户苏吉平告诉记者,去年流转了800亩地,地头上就被面粉厂抢购一空,价格还比普通小麦每斤贵1毛钱。
为啥这里的小麦身价高还供不应求?
“因为藁城强筋麦品质过硬。”藁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永强介绍,藁城是中国国产强筋麦的发源地,“藁优麦”系列品种推广面积近亿亩,营养和加工品质均超过国家一级优质强筋麦标准。
在石家庄,像强筋麦这样的好品种还有很多。该市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战略合作,联合开展小麦等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和示范应用,2024年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110个,其中,国审品种4个、省审品种106个,分别占全省的50%、38.6%,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粮食稳产增产的背后,还有耕作技术、植保技术、培管技术的综合提升。
“那天来了好多人,看了都说来年也这么种。”回想起去年10月实打实收的场景,赵军海一脸自豪。他承担了玉米百亩高产示范创建项目,秋收时亩产达836.47公斤,方圆几十里的农户都来学习。
“要搞现代化农业,哪能少得了科技支撑呢!”赵军海体会颇深,在农业部门指导下,他们创新采用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还购置了新型玉米免(少)耕施肥播种机,施肥、播种、铺带一步到位,出来的苗又齐又壮。
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双重赋能,该市积极开展“玉米单产提百斤、小麦亩产跨千斤”示范,粮食亩产达437.85公斤。开展农业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4.3%,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7%。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2%。
种粮有赚头,农民才有盼头。
让“好收成”变成“好收入”,石家庄通过主体联农、服务带农,健全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目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29家,带动60多万户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春耕春管在即。这两天,栾城区梅家村惠民合作社理事长武素省格外忙碌,他正加紧购置化肥、维修喷灌设施,为春耕春管做好充分准备,力争再夺夏粮丰产丰收。
“买农机有补贴,一喷三防有补助,专家经常下田指导,还免费提供技术培训,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武素省兴奋地提高了嗓门,“有这么多激励和保障措施,哪个不愿意多种地哟!”
来源:河北日报
记者:周洁/文 张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