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视觉中国
在科技舞台上,中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崛起。
从嫦娥飞船月球取壤,到若隐若现的第六代战斗机,再到低成本、高效的Deepseek 人工智能大模型横空出世,相继而来的成果,逐步点燃了国人的科技自信。
里程碑式成就之外,有人关注中国产业成就。作为欧洲重要的金融机构,德意志银行对中国企业在5G通信、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突破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被德银视为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2025年开局,即将到来的OPPO Find N5上面所体现的超薄增材制造工艺,或将在精密制造行业上,给中国科技自信、自强,再添一把火。
一部厚度仅8.93毫米的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5,正用颠覆性的3D金属打印技术,向世界展示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能做到如此之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年理想与现实碰撞,技术与需求互攻、互激的结果。
轻薄基因遇上3D打印
2012年,在功能机转智能机的时候,OPPO的结构工程师李明阳,和几个伙伴一起,私下里琢磨出了当时全球最薄的Finder。投入市场后,以轻薄设计和强大的功能,获得了市场青睐,顺利地帮OPPO度过了转型期阵痛。
2016年,OPPO推出R9手机,当年销量突破2000万台。轻薄机身与闪充技术,是当年大卖的两大原因。至此, OPPO产品基因内置了轻薄元素。
如今折叠屏手机时代,怎么做得更薄?
李明阳带着张前等小伙伴一起琢磨。通过Find N、N2和N3的摸索,水滴型铰链、一体化机身、超薄柔性屏幕等技术不断被投放到手机上,OPPO的折叠屏手机做出了一些特色。
但是,要想把机身做到9毫米内,这些还不够。原因很简单,手机整体做薄,要继续把连接两块屏幕的轴减窄,水滴夹角变小,堆叠更合理。推导下来,整轴设计改变为五轴四簧结构,零件(包括中板、翼板)要小型化、轻量化。
延续之前材料与加工方式,轻薄空间几乎已开发至极限。第四代折叠屏手机Find N5上要想在厚度上有所突破,要大胆走一条不寻常路。
当OPPO团队为Find N5的铰链厚度犯难时,一家名为铂力特的企业进入视野。这家由西安交通大学黄卫东教授与薛蕾博士于2011年创立的公司,专注金属3D打印技术十余年,曾造出中国首台自主金属打印机,甚至将技术送上太空——从火箭发动机到人造骨骼,铂力特的“增材制造”早已在高端领域大放异彩。
但消费电子是另一片战场。过去,3D打印多用于小批量定制,而Find N5铰链需要量产10万台级别起——这相当于用造卫星的技术做手机零件。更棘手的是,钛合金粉末需以±0.02毫米的精度堆叠成0.15毫米薄片,稍有不慎就会变形。
“医疗和航天订单再多,也比不上手机行业的量产考验。”铂力特深圳负责人麻东坦言。2018年,公司南下深圳布局消费电子,但首次接到手机核心部件订单时,连他都捏了把汗:产线要升级、资源要加码,甚至要向西安总部“搬救兵”。
这场冒险最终被一个信念点燃——若能将航空航天应用的技术塞进手机,中国精密制造的话语权,或许就藏在这8.93毫米的厚度里。
量产突破“三重门”
Find N5 的铰链翼板厚度要求为0.15毫米,如此薄的零件在打印过程中极易受到外力影响而变形。特别是在铺粉过程中,刮刀的运动可能会对已成型的超薄层产生冲击,导致零件形变或位移。这是OPPO和麻东面临的第一个难题:超薄零件变形。
“看翼板边缘,是不是有点变形?”OPPO 结构工程师张前看着首批打样,让大家都一起来把把关。他是 Find N5 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对与铂力特对接成败负责。他深知,这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 OPPO 在折叠屏领域的突破,更关乎中国手机行业在精密制造上的突破。
通常,遇到问题,麻东都会联系双方技术人员现场解决。经过多次讨论和试验,他们决定采用一种特殊的支撑结构设计,类似于“鸟巢”结构,将多个零件捆绑打印,利用结构互撑降低局部变形风险。同时,通过优化激光参数和打印路径,进一步减少零件在打印过程中的应力。
经过数周的努力,新的设计终于成功解决了超薄零件的变形问题,还提高了零件的稳定性,确保了打印精度。
麻东和张前面临的第二个难题:残余应力控制。金属打印过程中,钛合金在激光瞬时高温熔化后急速冷却,容易在零件内部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力。这种应力可能导致零件在后续使用中出现形变或开裂,严重影响产品的可靠性和寿命。
经过研判,解决之道是需要在热处理工艺上下功夫,通过精细化的热处理来释放残余应力。
技术人员决定采用包括退火、保温和应力释放等步骤。通过多次试验和优化,他们成功将零件的残余应力降低到了可控范围内。新的热处理工艺不仅提高了零件的稳定性,还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解决了残余应力问题后,麻东和张前又面临了第三个难题:成本与效率的平衡。虽然金属打印技术在精度和复杂结构上具有巨大优势,但对消费电子而言,大规模量产对成本和效率的要求极高。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他们决定优化打印工艺,采用更大的激光光斑和更高效的铺粉系统。同时,通过改进打印路径和参数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打印效率。优化之后,单件成型时间缩短至2-3分钟,并实现了钛粉的100%回收再利用,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通过这三个步骤的努力,一批批达标的铰链部件生产出来。不过,零件做薄只是做好一款超薄产品的起点。张前和团队的人后续发现,还要联合其它小组在手感、平整、可靠性和耐用性等多维度着力,才能让Find N5又薄又好用。
“中国方案”助力出海
20世纪50年代,日本精工公司服部一郎、小林一郎在祖辈基础上,靠着对精密机械制造热情,积极地推动技术革新。当时,数控技术刚刚兴起,精工意识到这一技术在精密机械制造中的巨大潜力,决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在他们积极推动下,1965年,精工推出了第一台商业化的数控机床,标志着其在数控技术方面的成熟。
接着,精工公司吸纳了丰田公司精益生产,并在机械加工时广泛使用了牧野铣床的设备,这些设备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为精工手表的精密制造提供了重要支持。由此,日本精密制造在全球开启了拓展之路。
技术创新不仅对日本国内的精密机械制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日本精密制造的高标准。精工手表以其高精度和高可靠性闻名于世,成为日本精密制造的代表。精密制造帮助日本在全球取得了统治性市场份额。
日历翻篇至今,在传统的减材制造工艺上,几代人沉淀的技术,使得日本(还有德国)已经确立了难以逾越的限制。即使在检测设备方面,日德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使得国内制造业难以突破现有精度上限,形成了成本、效率、精度的“不可能三角”。
OPPO选择铂力特合作,在Find N5上首次大规模应用钛合金材料,进行“增材制造”,意在打破这一“不可能三角”。
增材制造天然具备弥补减材制造劣势的优势,可以实现资源在空间的按需分配,让制造更简单,让设计最大化的自由释放其价值,实现真正的个性化生产。这里或许蕴藏着广阔机会。
不难理解,中国企业眼下要出海,取得更大成就,必须要有新的看家本领,沿着别人技术路线,只能落入老旧窠臼。中国企业要走一条不寻常的路。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公司最初在服装、纺织品和玩具领域的崛起,到如今,在基础电子、钢铁、造船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轨迹越来越令人瞩目。特别是白色家电、太阳能等领域,中国企业的表现更是异军突起。但是,在制造业皇冠上的精密制造,我们必须要能说上话。
“冲出中低端、抢占制高点、致胜新赛道,”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替很多产业界人士发出了心声,引起了广泛共鸣。
发展不一样的精密制造需要多方合力。在 Find N5 的制造过程中,数据和仿真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铂力特积累了海量的制造数据,而 OPPO 则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消费电子产品研发与制造,沉淀了丰富的用户需求和产品迭代数据。双方将这些数据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数据—仿真—试制—验证”的循环迭代流程。
不论未来如何,Find N5身上精密增材制造,不仅为金属打印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开拓了一个新思路,也为全球智能制造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它若成功,将为越来越旺的中国科技自信再添一把火。
2023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科创典型调查报告》,其中把OPPO折叠屏手机与中国高铁复兴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商飞C919大飞机等专利密集型的科创产品,一起纳入“中国科创新名片”。鉴于OPPO旗舰手机在全球受欢迎程度(在海外中高价位段市场,特别是东南亚、中南美洲等地,它是当地消费者眼中跟三星并驾齐驱的手机品牌),代表精密制造之光的Find N5,将有望成为中国科技力量的一张新名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