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桥(左三)调研科创企业发展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而科技创新企业具有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特点,传统的银行信贷难以满足其持续且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深知科技创新需要长期投入;作为地方政府干部,我了解政策制度的瓶颈所在;作为政协委员,我有责任就这些问题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提案,推动解决。“三重身份”火花碰撞之下,2024年初我撰写提交了《关于推动优化创投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提案》。这件提案还被评选为全国政协2024年度好提案,让我十分欣喜又颇有触动。

回溯到2023年7月,当时我参加苏州科技商学院第三期学员研讨时,不少科技企业反映:“我们做的都是硬科技属性很强的创业项目,大部分需要10年左右才能看到成果,可创投基金等不了那么久啊!”

带着问题,我走访调研了一系列的创投资本和硬科技企业。元禾资本董事长刘澄伟给了我一组数据:20多年来,元禾控股仅在苏州工业园区就投了230名聚焦硬科技的早期创业科学家,其中孕育出了25家在本地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从成立到上市平均10.3年,每家元禾平均投资2.2次,首轮投资金额平均2150万元。作为地方国资,元禾资本投资早期硬科技的理念是“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科技”。但是对于大量的创投资本而言,资金期限错配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投资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能力。

随着调研深入,一些案例也佐证了创投基金坚持的力量。盛科通信总经理孙剑勇告诉我,“我从35岁(2005年)在元禾资本的100万美元启动资金支持下从美国回到苏州创立盛科通信,到53岁(2023年)终于实现了科创板上市。如果没有元禾等创投资本的耐心等待和陪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些真实的声音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完善创投基金制度的想法和建议。我着手撰写提案,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现实需求和政策制约一一梳理,研究思考解决路径。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2月28日,我陪同科技部调研组一行在苏州调研科技金融工作,调研活动邀请了一些国内顶尖投资机构参与座谈。座谈会上,大家的共识是——既要解决资金期限错配问题,还要建立更加科学的投资导向机制,推动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在综合调研基础上,我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正式提交了这件提案,很快就收到了中国证监会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反馈。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更让我高兴的是,前期反映融资难的科技企业已经获得了新的投资,投资方明确表示愿意给予更长期、更稳定的耐心支持。

这些好消息给这件提案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让我更加感受到了政协委员的责任与使命。未来,我将继续勤勉履职,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应有之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

作者:张桥

文字编辑:罗韦

新媒体编辑:盛夏(实习)

审核:解艳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