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自动驾驶还局限在科幻片里的惊鸿一瞥,而现在,辅助驾驶时代已经到来,智能驾驶也成为衡量一家车企技术储备的标尺。
曾用“998”的冠军版系列车型巩固市场地位、又以“798”的荣耀版系列车型对合资车企展开无差别打击的比亚迪,已于2月10日宣布,全系车型都将搭载高阶智驾,包括10万元以下车型,海鸥智驾版本甚至仅需6.98万元。
当比亚迪叩响“智驾普及战”的扳机,接下来不管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都将卷入其中。
那么,就当前而言,国内车企的智驾能力到底如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简称每经记者或记者)选取了20个汽车品牌,对其代表车型的智驾软、硬件参数进行独家梳理、比较,看看谁家“凑合能用”,谁家是“好用并安全”。
1
20款主流车型
智驾软硬件配置PK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车辆实现智能驾驶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成本控制的情况下,具有充足数量的智驾硬件和好用的软件。这也成为评价一款车智驾实力的重要维度之一。
之前,曾有机构或媒体对一些智驾车型的硬件水平进行过对比,但并不全面。针对最新的变化和趋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目前市面上20款主流车型的智驾软硬件逐一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对比,让大家一图了解当前主流车型的智驾软硬件实力谁最强。
制图 每经记者 黄辛旭 易启江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高端车型配备了1-3个激光雷达,部分车型如路特斯Eletre配备了4个;毫米波雷达普遍配置为5个;超声波雷达普遍配置为12个;高清摄像头普遍配置数量在6~13个之间;芯片方面,英伟达Orin-X是主流选择;算力则从几TOPS到上千TOPS不等,高端车型普遍在400 TOPS以上。
那么,是不是车辆配备的激光雷达数量越多,就代表该车的智驾能力越强呢?弄清楚这一问题,必须先了解激光雷达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
激光雷达是以发射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为特征的雷达系统,它的三大核心点是感知、决策和执行,在汽车上主要以多线束为主,可以起到帮助汽车感知道路环境,自行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达到预定目标的作用。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比如,根据激光遇到障碍物后的折返时间,计算目标与自己的相对距离,从而可以帮助车辆识别路口与方向。简单来说,就像我们开车时,眼睛看到障碍物,大脑进行决策什么时候打方向盘,然后双手双脚去执行。
虽然激光雷达的功能很强大,但是车企必须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把激光雷达的信息和摄像头获得的信息做一个融合,然后再去搭建外部环境的数字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激光雷达的信息和摄像头的信息产生矛盾,这个时候,装几个激光雷达已经不重要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个比较领先的自动驾驶软件平台,再多的激光雷达也不会有太大作用。
车辆的智能化程度、自动驾驶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算力高低,而激光雷达因为功能更丰富,产生的数据信息会远远超过其他传感器,所以需要极高的算力水平,才能处理巨大的数据信息量。
毫米波雷达则是通过发射毫米波,并测量反射信号,检测物体的距离、速度和方位,适用于远距离探测和运动物体跟踪。其优点在于可以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正常工作,能够探测到数百米外的较远距离物体,成本相对较低。但是缺点在于无法提供像激光雷达那样的高分辨率数据,又对静态物体识别能力较弱。
毫米波雷达的数量也并非越多越好用。在特定场景下,适量增加雷达数量可以提升性能,但过多雷达的搭载可能导致信号干扰和成本增加,所以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权衡和选择。
超声波雷达是通过发射超声波并测量反射时间,检测近距离的障碍物,常用于泊车辅助和低速场景。其优点在于:成本非常低,近距离探测精度高,不受光照影响。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其通常只能探测几米范围内的物体,容易受到环境噪声的干扰,无法提供高分辨率的探测数据。
同样,车辆搭载的超声波雷达也不是越多越好,也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成本来权衡。一般而言,更多的超声波雷达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环境感知能力,例如,一些高级车型为了提升自动泊车等功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可能会安装多达12个超声波雷达。然而,这也会相应增加车辆的成本和复杂性。对于一些低速行驶或成本受限的车辆来说,安装过多的超声波雷达可能并不划算。实际上,根据车型和配置的不同,车辆上安装的超声波雷达数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一些低配车型可能只安装3到4个,而高配车型则可能安装8个或更多。
所以,如果车辆主要用于城市通勤和泊车,那么适当增加雷达数量,以提升泊车辅助和盲区检测功能可能是有益的,但如果车辆主要用于高速行驶,那么过多的雷达可能并不是必要的。
高清摄像头对于视觉解决方案来说必不可少,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捕捉可见光图像,进行物体识别、车道检测、交通标志识别等任务。高清摄像头的优点是有高分辨率、丰富的视觉信息、成本较低。但缺点则是受光照、天气的影响大,此外,高清摄像头在捕捉各项信息之后,要想完成图像处理和目标识别,实现安全的驾驶决策需要复杂的算法支持。
所以,在当前汽车的设计中,摄像头作为关键安全元素,其数量并非越多越好。通常,车辆仅配备3~5个摄像头,分别负责前方、后方和侧方的监控,它们协同工作,确保驾驶者能够获得全方位的视野。但在此基础之上,每增加一个额外的高清摄像头,就意味着更高的硬件成本和计算处理的挑战。
从算力的角度来看,高算力芯片能够支持复杂的算法和模型,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许多车企(尤其是高端品牌或专注于高级别自动驾驶的车企)倾向于采用高算力平台,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未来扩展性。例如,蔚来、小鹏等车企在其高端车型中搭载了高算力芯片,即便算力冗余,也可以确保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仍能稳定运行,避免因算力不足导致的延迟或错误。甚至部分车企选择“硬件预埋”策略,即在车辆中提前部署高算力硬件,待技术成熟后通过OTA(空中下载)解锁功能。
但一些车企也认为,过高的算力冗余会增加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影响市场竞争力。毕竟高算力通常伴随着高功耗和高成本,且高算力的硬件平台可能体积较大,难以集成到小型设备中。
结合目前车企在各家车型上的硬件布局来看,未来的智驾系统将更加依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结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和高清摄像头的优势,提高系统的准确性。传感器融合算法将更加成熟,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实现最优的感知效果。总的来说,未来的智驾系统将在硬件上朝着更高性能、更低成本、更小体积和更低功耗的方向发展,同时结合先进的算法和算力,实现更安全、更智能的自动驾驶体验。
2
20款主流车型
智驾功能PK
除智驾硬件之外,技术路线也成为各家车企比拼的重点。从市场角度来看,在高阶智能驾驶的发展过程中,从依赖高精地图到逐步实现“无图方案”的跨越,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早已不是耐力赛,而是一场在端到端技术架构引领下的极速竞赛。
进入2025年,各车型之间的智驾之争更是进入白热化状态。那么,当前到底哪款车的智驾功能最强?对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机构曾对部分车型进行过对比,但梳理得并不全面。为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目前市面上20款主流新能源车型的智能驾驶能力展开详细调查,并就标注不清晰的功能逐一向车企核实,独家为大家奉上“智驾宝典”。
制图 每经记者 孙磊 易启江
1.比亚迪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通过自研BEV+Transformer算法架构,摆脱对高精地图的依赖,覆盖全系车型,分为DiPilot 600、300、100三个版本,分别支持无图城市领航、具备城区NOA能力,以及只有高速NOA功能。
2.特斯拉
特斯拉FSD v13是其最新的智能驾驶软件版本,对整个端到端驾驶网络进行了升级,可实现车辆在停车状态下启动FSD,自动从停车位驶出,到达目的地后再自动寻找并停入车位,但国内不支持。
3.鸿蒙智行
鸿蒙智行旗下的多数车型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3.0系统,其采用端到端大模型架构,支持从停车位出发到目标停车位结束的全程智驾,覆盖公开道路、园区道路和地下车位。
4.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最新的AI天玑XOS 5.5.0版本已实现全场景端到端智能驾驶,覆盖从停车位到停车位的“门到门”体验,支持复杂路况如掉头、环岛、狭窄小路等场景。
5.理想汽车
理想汽车目前最新的AD Max V13.0支持全场景端到端智能驾驶,包括车位到车位、高速收费站ETC自主通行、AI推理可视化交互等,城市与高速一体化架构提升了高速及环路场景的零接管能力。
6.上汽智己
智己汽车的IMAD3.0智能驾驶系统利用AI大模型快速迭代能力,通过“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实现直觉式驾驶体验。此外,智己汽车已具备无图NOA技术,能够实现“全国都能开、都好开”。
7.极氪
极氪浩瀚智驾2.0通过端到端Plus架构和数字先觉网络等技术,实现了无图城市NZP功能,摆脱了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同时,浩瀚智驾2.0还支持车位到车位领航功能,计划在今年二季度推送。
8.蔚来
蔚来目前推送了全域领航辅助NOP+功能,其可以根据设定的导航路线,在高速、城市快速路、城区开放道路上,自主完成变道、超车、调速及路口通行等一系列驾驶任务。
9.小米
小米汽车已具备城市NOA功能,能够实现“全国都能开”。此外,小米汽车“车位到车位”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万人体验团在近期也开始陆续推送,新功能支持自动过闸机和ETC环岛通行等。
10.路特斯
路特斯标配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有高快路辅助和全场景泊车辅助两大功能;选装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能在高速、高架路段实现NOA高阶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未来还将实现城市NOA功能。
11.乐道
乐道L60搭载的智能驾驶系统具备高速NOA功能,能够覆盖全国99.99%的高速路和城市快速路,并在726个城市提供全场景领航辅助驾驶服务。
12.零跑
零跑汽车的部分车型,目前能实现NAP高速智能领航辅助、NAC导航辅助巡航等功能。同时,零跑汽车也在此基础上开发端到端AI大模型的智驾系统,预计将于2025年量产。
13.东风岚图
当前,岚图汽车已经全面转向华为乾崑智驾ADS,该系统具备全场景贯通能力,能够实现跨泊位代客泊车、城市道路的高阶自动驾驶功能,并通过云端和实车训练提升识别能力。
14.广汽埃安
广汽埃安的部分车型实现了端到端的高阶智驾能力。其智驾系统具备无图智驾功能,能够在复杂场景下(如乡村小路、泥泞施工路段)实现精准驾驶,同时具备自动泊车、自动跟车、自动变道等功能。
15.奇瑞星途
猎鹰智驾是星途最新推出的高阶智驾系统,搭载于全新星纪元ET增程四驱车型上。该系统具备端到端全场景无图智驾能力,包括高速领航、城市领航和智能泊车等功能。
16.阿维塔
阿维塔车型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ADS 3.0系统,依托端到端系统架构设计,实现了从起始车位至目标车位的全场景智能化驾驶衔接。
17.长安深蓝
深蓝汽车搭载的华为乾崑智驾ADS 3.0支持从车位到高速的全场景智能驾驶;ADS SE则具备智能变道、智能避障、智能过弯等功能;而其自研的Deepal AD系统则聚焦于高速、城区和泊车三大场景。
18.上汽通用五菱宝骏
宝骏与大疆车载合作开发了灵眸智驾系统,采用端到端架构,结合动、静态BEV和双目OCC技术,能够实现全场景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如记忆领航、高速智能领航、LCC、智能泊车等。
19.长城魏牌
基于端到端智驾大模型,魏牌部分车型搭载最新一代Coffee Pilot Ultra智能驾驶系统,其摆脱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覆盖了高速、城区、乡村、山路等各类场景,可以实现“有路就能开,去哪都好开”。
20.北汽极狐
极狐的多数车型支持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具备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等能力。此外,极狐还有部分车型搭载华为ADS2.0高阶智驾方案,能够实现不依赖高精度地图下的“全国都能开,有路就能开”。
整体来看,尽管各家企业都在加码智驾,但不同厂商从投入资源、技术路线、布局时间上存在差异,这也导致目前所呈现出的结果也有差异。
当下,以鸿蒙智行为代表的“华为系”,以及理想汽车、小鹏汽车、智己汽车等均具备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城市NOA能力,可以实现“全国都能开”,同时其最新的智驾系统也是基于端到端技术打造。此外,这些品牌的智能驾驶系统也在持续迭代升级,并竞相追逐“车位到车位”功能。
相比上述品牌,乐道、小米汽车、路特斯等品牌,或还没有完全实现端对端的智驾,或城市ONA还没实现全国开通,而零跑汽车目前则只具备高速NOA能力。总之,尽管这些品牌也在积极研发和推广智能驾驶技术,但在一些功能方面未实现推送,导致其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整体来看,由于不同厂商从投入资源、技术路线、布局时间上存在差异,自动驾驶或智能驾驶功能水平远未进入同质化时代,用户还是会经常遇到需要接管的场景,车企自动驾驶能力的提高还处于“正在进行时”。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相比多年前,当前的自动驾驶或智能驾驶功能已经逐步完善,且这些功能正在下探至更为便宜的车型上。
“目前,大部分拥有城市级辅助驾驶、半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电动车价格都在20万元以上,但鉴于2025年激光雷达的成本预计会大幅下降,同时,一些公司可能会采取视觉算法路线。因此,2025年有可能看到的现象是,具有城市级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从20万~30万元以上的价格,提速下降到15万~20万元区间。另外,具备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价格可能会在一年内降至近10万元。”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证券研究部主管及中国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赖以哲告诉记者。
3
车主最关心的
十大智驾问题
随着汽车行业进入“智能化+性价比”时代,影响购车者决策更为关键的因素又是什么?是安全性、技术成熟度,还是成本和用户体验?
记者通过DeepSeek等大模型整理出了当前消费者对智驾汽车最关注的10个问题,并结合当前的法律法规,通过采访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纪雪洪,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证券研究部主管及中国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赖以哲,自主头部车企智驾研发工程师,国内财险工作人员等权威人士,给出了相应回答。
1、智驾系统是否足够安全?
纪雪洪:现代智驾技术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如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人工智能算法和实时数据处理,能够有效提升车辆的安全性,但还没有达到足够替代人的水平,所以仍需要驾驶员保持注意力和随时接管。
2、智驾技术在各种天气和路况下的表现如何?
纪雪洪:智驾系统在天气条件下表现良好,以及大多数常规路况,比如高速和园区等特定场景可以实现顺畅行驶,但在极端天气(如暴雨、大雪)或城区等复杂路况(如未标记的道路)下可能受限,仍需驾驶员随时接管。
3、智驾汽车发生事故时责任归属如何界定?
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中率先明确了责任划分,规定配备驾驶人的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罚;发生交通事故且智能网联汽车一方负有责任的,该车辆的驾驶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因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缺陷造成交通事故的,驾驶人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智能网联汽车的生产者、销售者追偿。
4、智驾汽车的购买和维护成本如何?
赖以哲:具有城市级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从20万~30万元以上的价格,提速下降到15万~20万元区间。具备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价格可能会在一年内降至近10万元。此外,智驾系统可能降低事故率,从而减少维修和保险费用。
5. 保险公司如何评估智驾汽车的风险?
国内某财险工作人员:目前部分车企已联合保险公司推出智驾险,像小鹏汽车、特斯拉等。但就保险公司来说,目前给具有智驾功能的车型上险,还是要看评分,但由于这类型车型的承保理赔数据不够充足,不利于我们进行风险定价,因而只有一小部分保有量大的车型能上险。
6. 智驾系统收集的数据如何存储和使用?车主的隐私如何得到保护?
自主头部车企智驾研发工程师:智驾系统会收集大量数据(如位置、驾驶习惯等),这些数据通常用于改进系统性能。车企需要遵守数据隐私法规(如GDPR,即《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并明确告知用户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式。消费者应仔细阅读隐私政策,并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
7. 智驾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如何?车主能否通过软件升级获得最新的功能?
纪雪洪:智驾技术更新速度较快,许多功能可以通过OTA(无线升级)实现,但智能驾驶系统所使用的芯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传感器的敏感度,因而需要选择购买芯片算力更高的车辆。
8. 智驾系统的操作是否简便直观,易于用户理解和操作?
纪雪洪:现代智驾系统注重用户体验,操作界面通常设计简洁直观。语音控制、触控屏幕和手机APP集成等功能使操作更加便捷。不过,之前驾驶传统汽车的用户可能需要一定时间适应新系统,比如一些物理按键被取消。
9.对于电动汽车而言,智驾系统是否会显著减少行驶里程?
自主头部车企智驾研发工程师:对于电动智驾汽车,智驾系统会消耗一定电量,但对整体续航能力的影响较小。随着电池技术和能量管理系统的改进,续航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10.智驾汽车在遇到突发情况(如系统故障、网络中断)时,如何保障乘客安全?
自主头部车企智驾研发工程师:智驾汽车通过冗余设计、备用系统、紧急停车功能和远程监控等多种方式,确保突发情况下乘客的安全。然而,车主仍需了解系统的局限性,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警惕,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记者|黄辛旭 段思瑶 孙磊
编辑|易启江
视觉|陈冠宇
排版|易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