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晚,曾先生微信收到负责西樵山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下文简称“文化园”)运营的李慧然经理发来的通知书扫描文件,通知书以政府有关部门统一规划为由,要求在文化园投资研学内容业务的曾先生于10日内无偿搬离其投资了数十万元的温室大棚研学课室。
曾先生收到的通知书截图。
一问: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有什么新规划?
曾先生透露,2月6日园区负责人找到他洽谈,表示要将曾先生投资修葺用来做研学课堂的温室大棚无偿收回,用来给第三方公司建设一个无土栽培项目。
2月8日,曾先生收到要求搬迁的《通知书》。
对此,曾先生表示,“签订的合作协议是长期协议,非法定事由不得解除。”其还表示,“通知书中以政府相关部门统一规划为由要收回温室大棚,这个条件不成立。双方签订的承诺书是政府统一规划整个园区,不是规划温室大棚。政府要制定规划必须经过以下程序:成立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主要职责包括组建规划编制组、审定规划编制工作计划等。落实规划编制技术支撑单位,通过招标等方式择优选择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相应工作业绩或能力、完善的技术和质量管理制度的单位。组建规划编制组,由主管部门和规划编制技术支撑单位选派人员,共同组建专业结构合理、人员素质高的规划编制组。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之后还要收集资料与调研;制定规划纲要,编绘总体规划图,编写总体规划报告;对方案进行听证、论证与评审;方案审批与公布、实施等。而不是通知书上的一句话‘政府相关部门统一规划’。”
主管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的西樵山风景管理处副主任梁俊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回应,目前的政府规划主要是对研学旅游有升级改造;至于温室大棚的情况,还在与运营方曾先生协商中;再者,运营方早前有承诺“如政府统一规划需要使用温室大棚,我公司接到政府通知10天内完成搬迁,无须园区给予任何经济补偿”。
运营方的承诺书截图。
该负责人透露,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的规划一直在动态发展中,将逐步提升,或将在改造中叠加内容。
二问:当前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研学游情况如何?
园区要收回用以做研学旅游的温室大棚,那目前的研学旅游情况如何?
南都记者了解到,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的研学场馆是曾先生在该园区的第三次投资项目。据曾先生讲述,2023年3月初,当时主管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工作的西樵镇党委委员、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总经理找到他,针对园区游客量少的情况,透露园区成功申报成佛山市级、南海区级研学基地后,由于缺少场馆、主题、课程、线路、媒体推广、市场营销、执行落地、专业人员等因素,一直没有接待过学生研学团;并提出让曾先生的公司(佛山市华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园区的所有研学工作,包括出资改造修葺温室大棚,建设场馆,购置教具、桌椅、手工器材与材料、电化课程设施,并负责宣讲资料、导师培训、研学课程与手册撰写设计印刷、市场营销等。
经协商后,双方于2023年3月28日签订了《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研学旅游价格协议书》,第一条明确规定,曾先生的公司是渔耕文化园研学的唯一合作机构,具有唯一性与排他性,西樵镇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将整个研学项目板块工作交给曾先生的公司负责,包括场馆建设。价格结算方面则是包括了入园门票与场馆使用费。随后,曾先生做好了西樵桑园围、蚕桑丝织渔耕的宣讲栏,设计了6个香云纱染池,置办了125台缫丝机,200多套桌椅,一大批手工课程的教具,一次可以同时接待800人次做研学课程。2023年下半年,研学场馆正式投入使用。
小朋友们在研学过程中。
曾先生告诉南都记者,过去的一年,文化园的团队游客90%是曾先生拓展的研学团与亲子团,除去园区在节假日搞活动、举办夜场与免票期间的客人,曾先生拓展的团队游客占了园区总游客量的60%以上。因应文化园的桑基鱼塘资源、历史底蕴开发了缫丝、团扇、蚕茧创意文化作品、蚕茧花、染整香云纱、捕鱼等游客可深度互动参与的体验项目。其中“蚕桑丝织香云纱文化课程”,除了接待学校研学团,班级研学团,家庭亲子团外,还接待了多批次外国学生团队,是广州外国留学生指定的研学基地与项目,也是广州领事馆家属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定基地,2024年暑假期间,留学生与大使馆家属曾分批次到文化园开展研学活动。
外国友人到文化园开展研学活动。
三问:西樵山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发展前景如何?
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以“南学、南文、南道、南佛、南拳、南狮、南纱、南艺”等“八宝”来概括西樵山所代表的岭南文化。西樵山在岭南文化中的显赫地位可见一斑。
近10年来,作为5A景区的西樵山发展备受关注。2015年10月,前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公告》中对“佛山市西樵山景区”作出严重警告,并要求其“限期6个月整改”;2022年,“西樵山文旅集团”成立,构筑文旅全产业链“生态圈”;2023年3月18日,“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展春季展期,并于2024年开展“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4年国庆开始,5A景区西樵山执行长期免门票入园措施。
西樵山的南麓、北麓均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轨迹。
据“南海区政府”官网介绍:在5A景区西樵山下,一直完整保留着“千顷鱼塘万亩田”的自然生态景观,桑基鱼塘是湿地之一,是一种优良的生态系统,至今还保存着珠三角地区最好的“桑基鱼塘”区,面积近万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近年来,西樵镇对该片鱼塘进行改造提升,首期以西樵山南麓约500亩鱼塘片区为中心,通过鱼塘标准化整治,塘基种植桑树,恢复了桑基鱼塘的风貌,挖掘桑基鱼塘生态养殖文化,建设成为集游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体验式文化旅游园,打造成具有深厚岭南农耕文化内涵的观光旅游区。首期分三个区域:桑基鱼塘区、中心游玩区、低碳生活体验区。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位于西樵山脚下,对面是国艺影视城和南海博物馆,周边还分布着众多旅游景点。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的建设,是对西樵山参与项目不足的一个补充,与其他项目构成强有力的互补,在“佛山文旅绿芯”战略引领下,这种文旅产业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2023年1月12日,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西樵山牌坊,人们争相目睹高4.68米、宽4.5米的“狮王”狮头。 新华社发
据曾先生透露,文化名山西樵山在新春祈福产品中独树一帜,2023年文化园合并给西樵山岭南文旅集团管理,文化园成为了西樵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二级机构部门,不再是独立的园区。合并给西樵山的初衷就是想让西樵山给文化园引流,就是让上西樵山的游客上山前或下山后能够进入文化园,但结果并不如愿。他分析,两个景区的资源、特色、产品、客群完全不同,喜欢山岳地质森林类的游客并不喜欢农业公园式的产品,所以上西樵山的游客并不会同时又去文化园。
广东千古情项目在2024年春节正式开园,引领西樵的旅游产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大量游客进入西樵,不少还是两天团,就是会在西樵住一晚。但文化园仍冷清。
文化园完整地复原了珠三角岭南水乡美景与珠三角古老的耕作模式,高标准整治了鱼塘,利用塘基种植了2万多株桑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农业资源,怎么会没有发展前景?如果没有研学课堂与课程,其研学旅游将何去何从?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