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财务造假、虚列销售费用始终是财政部门的监管重点。新年伊始,曾因蹭上减肥药概念被热捧的常山药业被抓了典型。

2月8日,财政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会监督检查公告(第四十七号)》,2023年对有关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进行查账中发现多个企业的问题,其中常山药业的案例被作为典型公示了出来。

公告披露,2022年常山药业以现金方式向某旅行社公司支付差旅费,导致虚列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合计373.29万元。财政部对常山药业罚款5万元,公司负责人则被罚款2万元。常山药业告诉健识局:“目前公司的经营正常开展,对于差旅合规问题公司已经在做改善。”

2019年,财政部曾对77家医药企业进行专项的穿透式财务监管,重点检查销售费用、学术会议费用等开支情况。那次查出19家企业存在问题。没想到此后依然有药企重蹈覆辙。财政部明确表示坚持“严监管、零容忍”,持续加大会计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财务造假和审计舞弊行为。



差旅费用成灰色地带

“两票制”实施之后,医药企业很快找到了新对策:现金。差旅费通常允许一定比例的现金报销,且单笔金额较小,拆分支付可规避大额现金交易监管,因而被不少药企盯上,成为了灰色地带。



据财政部披露,2022年常山药业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科目,向中商国旅支付了373.29万元差旅费,且全部用现金支付,后附凭据仅包括含报销单、发票。实际上中商国旅并没有真的向常山药业提供旅行服务。

常山药业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销售费用6.14亿元,其中差旅费用为194.6万元;1.33亿元管理费用中差旅费为1018.4万元。如果按照财政部的检查结果来看,常山药业虚假列支了近30%的差旅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给予常山药业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常山药业的单位负责人高晓东被罚款2万元。

虚构差旅费是药企常用的手段,监管部门也对这背后的猫腻门清儿,并在检查中曾多次出手打击。之前针对77家药企的针对性穿透查账,就有企业被查出虚假列支差旅费的事情。有的企业虚列了外勤登记、审批表、交通费,还使用相同的会议照片和签到表企图蒙混过关。那一次涉事的19家企业,最终也是罚款3-5万元不等。



监督检查力度将持续加大

常山药业的主要业务是肝素制剂和原料药。2023年常山药业的低分子肝素制剂、普通肝素原料药、低分子肝素原料药分别实现收入7.79亿元、3.35亿元、1.1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分别为55.27%、23.73%、7.81%。

然而由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的影响,近年来肝素生意并不好做。自2019年开始,常山药业毛利率从最高位持续下降。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常山药业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1.2亿元-1.8亿元。



肝素销售高度依赖医院渠道。这些虚增的差旅费用,实际上流向了什么地方,只有常山药业自己清楚。但是财政部本次并未通报销售费用相关的其他问题。

常山药业被处罚时,新《会计法》还没有实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此前的规定,各项不符合会计法规定的行为,对单位的处罚最高金额为10万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最高处罚金额为5万元。这次财政部针对常山药业的罚款已经不算手软,然而相比于涉事金额,处罚金额只能说是毛毛雨。

国家方面在不断强化监察,监管颗粒度正在逐渐细化。今年1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点名学术拜访交流、业务接待、咨询服务、折扣折让及佣金、捐赠赞助和资助、医疗设备无偿投放、零售终端销售等商业贿赂风险场景,并进行了规范提示。

这意味着,医药领域纠风工作还将持续推进,打击财务造假、虚列销售费用始终是财政部门的监管重点。药企违规销售不可取,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撰稿丨方涛之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王苗嫦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