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是最接近于造梦的行业之一,有科幻的密布星云,有电竞的石火电光,还有哪吒的风火四海。
前段时间,跟北京的媒体朋友喝咖啡聊到:成都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吸引文创人才及资源在此聚集,爆款频出?我回答他: “因为成都,拥有多元包容的‘城市特质’和不设边界,鼓励融合的‘产业基因’。”
正是基于如此的“城市特质”与“产业基因”。我们才会看到,近几年从热播的动漫到“霸榜”的游戏、从一票难求的演唱会到挤满了电竞迷的顶级赛事,从蓬勃发展的科幻文学再到票房破百亿、领衔全球影史单一市场,并不断创造国漫“传奇”的《哪吒之魔童闹海》, 这座城市总能吸引到全球不乏想象力、又脚踏实地的文创人,于不同的细分领域持续“造梦”。
得益于成都优越的人才土壤、潜力无限的产业环境,和一个不断生长、愈发完善的生态,这群“造梦者”在这里碰撞融合,跳脱边界,让无数关于未来的梦想“具象化”,同时亦将成都的文创产业推向next level。
成都城市夜景 图片来源:张建 摄
01
巨大的“人才磁场”
古往今来,成都都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既能孕育出英才,又能吸引有志者前来。因为它,始终愿意倾听新的声音,学习并融汇新的“语言”,不断为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赋予新时代的“注解”。
如同一个巨大的“人才磁场”般,成都吸引着各行各业的年轻人来此“造梦”。电竞,就是这座城市近年创造的、诸多闪耀的梦之一,不仅成为当下年轻人最流行的“语言”,更成为了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风口”。
此前发布的《2024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显示,上海持续成为举办电子竞技赛事数量最多的城市,占全国17.8%,成都紧随其后,牢牢占据了第二名,占比为15.3%。
短短几年间,成都就实现了异军突起,迅速攀升至电竞赛事举办城市排名的第二位,悄然改变中国的“电竞版图”。
英雄联盟季中冠军赛 图片来源:成都高新
无论是2024年4月的2024 英特尔极限大师赛成都站,5月的英雄联盟季中冠军赛(MSI),9月的世界电竞锦标赛亚洲区总决赛,还是年末举办的2024无畏契约源能亚洲邀请赛,这些在年轻人群当中呼声极高的顶级国际及地区性赛事都被成都逐一“收入囊中”。
像是英雄联盟季中冠军赛,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已走过柏林、巴黎、伦敦等全球知名城市。
去年首次来到成都,也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单一场馆举办的规模最大、赛程时间最长的职业电竞赛事。在10多天的时间里,吸引了超10万人次线下观众,线上观看人次超10亿。
“成都是我们和拳头游戏的优先选择城市。这里不仅聚集了众多热爱电竞的玩家和《英雄联盟》粉丝,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开放的市场环境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电竞比赛 现场 图片来源:摄图网
更为重要的是,成都对电竞及相关产业的大力支持,为本届赛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中方执行负责人、腾竞体育LPL内容制作中心总负责人陈歆表示。
某种程度上,这些顶级电竞赛事,在为成都吸引“泼天流量”的同时,亦为成都未来持续孵化、吸引电竞人才积蓄起不可忽视的能量。《电子竞技人才培养现状问卷调查》显示,川内各高校电竞专业学生有87.1%愿意毕业后优先选择在成都就业。
善于倾听新鲜的“语言”,捕捉前沿的“风口”,并为之提前布局规划,出台一揽子人才招引及创业扶持政策,成都对于文创人才的吸引力,远不止于电竞领域。从游戏、到动漫、再到音乐等细分产业,这座连续六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的活力之都,不断吸引青年人才在此汇聚、造梦。
像是“五年磨一剑”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款“成都造”爆款电影的主创团队就是一群在成都扎根多年的青年创业者。
无论是导演“饺子”所在的成都可可豆动画,还是参与电影特效、配音等环节的墨境天合、千鸟文化传播均以成都为“原点”,聚集起国内顶尖的动漫及影视人才 ;而此前连续2年流水超过10亿元的国产爆款游戏《小小蚁国》,就是来自一家成立不到6年的,成都初创公司——星合互娱。
《哪吒之魔童闹海》 图片来源:微博@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
此外,随着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等极具影响力的全新赛事相继“落子”,成都进一步吸引青年人才在此聚集,生发出关于文化创意的激情与热爱。
02
生长的“文创边界”
凭借多元的“城市氛围”吸引各地人才的同时,成都近年加速打造出独具韧性与活力的文创产业链,并以此为根基,持续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创边界”。
科幻产业,便是属于成都文创造就的全新“护城边界”之一。去年12月初,在北京举行的2024成都市文创业招商引智推介会上,全国首个城市科幻发展规划——《成都市科幻产业发展规划》重磅“出炉”,从总体思路、空间布局、发展要点多方面对成都未来科幻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谋划。
《规划》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现代科幻产业体系,“4+6”产业载体平台体系基本建成,“一中心四高地”发展体系初步实现,“中国科幻之都”城市品牌美誉度和显示度显著提升。
2025年1月21日,成都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科协联合印发了《成都市推动科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这份全国首个城市科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为未来三年成都科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
科幻产业雄心壮志的背后,是成都近年文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市场机遇持续释放的集中缩影——“科幻+电影”、“科幻+游戏”、“科幻+展演”等数字文创细分赛道的新场景、新项目持续涌现。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主场馆成都科幻馆 图片来源: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
《2024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成都科幻产业总营收235.21亿元,同比增长17.49%,成为了支撑全国科幻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科幻产业总体发展来看,北京、成都、上海、南京、深圳等城市位列前十,其中,北京和成都属“第一梯队”。
像是成都郫都区,仅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就吸引资深科幻机构落户近70家,产值约50亿元;同时,厚植青少年想象力基因,策划主题展活动100余场,不断拓展“科幻+”边界。
正如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言:“中国科幻从这里出发,在这里生根发芽。”在科幻产业茁长生根,向上生长的过程中,一个不设限制、跨界融合的“文创边界”持续向内融合、向外拓展。
成都 主城区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以“科幻+影视”为例,2023年,成都科幻影视产业动能强劲,科幻电影票房达到4.13亿元,同比增长100.49%。
近年来,影视作品产出进入加速期,多部在蓉影视企业参与制作的院线电影顺利上线,如备受瞩目的《流浪地球2》。同时,国家视听科技创新平台的陆续落地,也为成都科幻影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电影《流浪地球2》官方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
值得关注的是,“科幻+文旅”产业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2023年,成都科幻文旅产业营收达到13.62亿元,实现了平稳增长。
多个新场景和新业态的尝试为后续科幻文旅产业的向上突破奠定了基础,像是去年9月落地高新区的“三体四维空间”成为全球首个以三体IP为启发的创新线下体验空间。
此外,在科幻衍生品领域,成都同样持续领跑。以科幻IP为核心的衍生品开发路径日益成熟,2023年科幻衍生品产业营收达到8.50亿元,逆势增长35.35%。
成都“科幻+”产业达成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离不开这座城市文创产业始终保持开放,拓展全新边界,一次次精准捕捉产业的前沿与“风口”。
谈及“科幻+”产业的发展态势,八光分文化CEO杨枫表示,随着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涌入科幻产业赛道,成都正在从科幻创作高地,迈向产业高地。“希望未来成都科幻产业能紧紧依托优质的科幻内容,打通上下游的关系,让‘科幻+’成为聚合跨界的‘粘合剂’。”
03
完善的“产业生态”
无论短暂的潮流如何变化,作为一座始终坚持“长期主义”的城市,成都文创产业蓬勃的发展动能,绝非一日之功。无论是着眼长远的“顶层设计”,还是持续完善的文化金融生态,这座城市为每一位拼搏的文创人,每一家锐意创新的文创企业,打造出一个专属的“产业生态”。
回溯成都文创产业迭代升级的过程,充满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发挥了积极的产业引导及支撑作用。聚焦游戏产业的发展历程,有着游戏“第四城”盛誉的成都,是中国重要的游戏生产基地,诞生了《王者荣耀》《万国觉醒》等现象级手游。
此外,成都的动漫产业发展势头也非常蓬勃,一大批以《汉化日记》《遮天》《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为代表的知名动漫IP不断“上新”。
与此同时,动漫产业链加速聚集。以可可豆动画所在的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为例,作为中西部数字文创产业高地,该园区聚集了腾讯新文创总部、爱奇艺潮流文化坊等60余家企业,形成从IP开发、内容制作到衍生品运营的完整产业链。
动漫游戏的加速发展离不开成都主动释放的一系列“政策红利”。最近几年,《成都市“十四五”世界文创名城建设规划》《成都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重磅政策相继出台,这些利好政策不仅赋能文创产业拓展出更为宽阔的市场空间,还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更为关键的是,除了在“顶层设计”层面为文创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成都还积极抢抓未来产业主动权,持续完善“文化+金融”生态,为文创市场主体提供宝贵的“源头活水”。
以成都传媒产业集团、成都产业集团和交子金控集团合资建立的“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为例,基金目标规模超 30 亿元,采取直接投资+子基金模式,投向“科幻+”重点领域、“未来+”重点赛道,为成都市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首届“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在成都科幻馆开幕 图片来源:成都科幻馆
去年12月,由成都市版权局指导,牵头主承销商成都银行联合成都天投保理、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等机构,以推动版权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的全国首单版权ABN成功发行,首期发行金额达1亿元。
它标志着我国版权ABN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是全国首个底层资产全部为版权的ABN项目。
业内人士指出,“版权+金融”模式创新探索,意味着成都正逐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版权产业链条——从内容创作到价值实现再到资本运作,形成一道良性循环,并进一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汇聚成都,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 成都首开版权ABN“先河”,离不开这座城市在文创金融领域的长期探索与耕耘。 从近年的“文创通”到版权ABN落地,成都逐渐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文创金融服务道路,为优质文创企业提供更丰富的融资渠道,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从巨大的“人才磁场”、到不断生长、拓展的“文创边界”,再到一个由顶层设计和文化金融体系构筑完善的“产业生态”,这无疑是成都文创产业持续“造梦”的关键所在。
但仅从理性的维度去考量、或是用亮眼的数据去衡量这座城市的文创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成都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对其坚持“长期主义”的馈赠,更是这座城市发展能级持续提升的“最佳注脚”。
对于连续16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成都而言,无论产业如何变革,潮流如何变换,最吸引人的始终是它独特的“城市氛围”——倾听并融汇新的“语言”,充分尊重个体的价值。
成都连续16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图片来源:张建 摄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以文创产业为“锚点”,这群在成都“造梦”的文创人和文创企业,正以他们的方式深度融入这座城市,感受这座“奋进中的创新之城”过去、当下及未来的强劲脉搏!
文/穿裤子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