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ity不City”还在调侃都市生存法则,“班味儿”仍在发酵打工人的苦涩共鸣,2024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中赫然杀出一位“正经人”——“主理人”。
这个听起来像咖啡店手冲师、买手店灵魂画手的神秘title,被网友戏称“比CEO多三分浪漫,比老板少七分油腻”。
在成都,它早已不是小众标签:街头巷尾每500米就有一个“主理人出没”,2023年全国首个主理人共享平台在此落地,甚至衍生出“成都是主理人宇宙中心”的江湖传说。当其他城市还在解码“松弛感”,为何偏偏是成都,把“主理人”酿成了城市特调?
会讲故事的主理人,在城市的褶皱里书写商业叙事
为何成都能够成为主理人文化的沃土?答案或许藏在城市的“反效率”基因中。
当一线城市沉迷于“标准化复制”时,成都的主理人更擅长在慢节奏中挖掘差异化叙事。玉林路的独立书店用选书逻辑诠释店主对“附近性”的思考,祠堂街的老建筑改造项目通过策展激活社区记忆,设计公司主理人将咖啡店开在街角旧楼......这些看似分散的实践,实则共同诠释着成都的“市井美学”:商业空间不必是完美闭环,而应成为一本“未完成的故事集”,等待市民与城市共同续写。
这种叙事逻辑,在东郊记忆的ZeeDo设计公司与咖啡品牌“ZeeDe”之间,展现得尤为清晰。ZeeDo(择作设计)是一家坐落在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的设计公司,楼下开了家叫做“ZeeDe”的咖啡店,一个将艺术展览与咖啡结合的空间,店内随处可见原创设计品牌和各种各样的艺术摆件。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设计公司跨界开咖啡店,这看似是“降维经营”,实则是构建了双重叙事场景。设计师通过与顾客的日常对话,捕捉未被满足的生活痛感;咖啡店则成为实体化的用户调研实验室。这种副业反哺主业的模式,本质是打破行业壁垒的叙事实验:用咖啡的社交属性为设计注入人情味,再用设计思维重构消费体验。
而更深层的叙事密码,藏在ZeeDo主理人彭绍峰对城市肌理的解读中。彭绍峰曾为一处开放式建筑设计电子树装置,当他凝视场地周围真实的树木时,突然意识到:“成都本身就是一片多元共生的土壤——穿汉服的少女与Cosplay青年擦肩而过的街头,老茶馆竹椅与玻璃幕墙对望的街角,这些矛盾又和谐的场景,都在塑造设计的语言。”最终呈现的电子树融合了丝绸质感、水波纹光影与参差生长的形态,树干表面流动的纹理恰似茶馆里蒸腾的水汽。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因为我生长于成都,这座城市赋予我们的气质让我对生活细节有着敏锐的感知,哪怕是细微之处,甚至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都会在做设计时有所体现,促使思考设计的切入点能否更加贴近生活。”彭绍峰坦言。
这种将市井烟火转化为设计语法的能力,正是成都主理人群体的共性:他们擅于捕捉城市褶皱中的文化DNA,将茶馆里的龙门阵、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声,乃至梧桐叶间隙漏下的光斑,都编织进商业叙事。成都的主理人早已超越传统“老板”的身份边界,他们更像是城市的“民间策展人”,用故事串联品牌、社区与城市文化,将商业空间变为一场沉浸式叙事体验。
“温度经济”:在万亿消费之城打开商业密码
当“主理人”概念席卷新消费领域时,一场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辩论也悄然浮现:有人将其定义为“贩卖情怀的文化策展人”,也有人犀利指出“商业的本质是盈利,故事讲得再美也得落地”。在成都这座“主理人之都”,答案或许藏在两者的微妙平衡中——这里的创业者正在证明,商业与文化的共生并非乌托邦,而是一套可复制的生存法则。
成都某酒吧主理人的清醒认知颇具代表性:“主理人不是阳春白雪的生活方式,而是实打实的经营者。”这番表态撕开了行业过度浪漫化的面纱,揭示出主理人经济的底层逻辑:审美表达需嫁接在商业根系之上。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在成都玉林社区的旧改项目中,一位主理人将废弃锅炉房改造成复合空间,白天是咖啡工坊,夜晚化身爵士乐现场。看似随性的跨界背后,实则是精准的商业计算——通过延长空间使用时段提升坪效,用音乐活动带动酒水消费,让文化体验成为高溢价载体。
“抛开资源优势不说,在成都创业我会感觉更自由,能随性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彭绍峰的感慨,揭示了成都稳居消费第一梯队的核心优势。
如今,类似于ZeeDo的叙事链还在不断蔓延:独立杂志店举办声音剧场、古着店发起旧物改造工作坊,主理人们通过跨界制造“意料之外的意义交汇点”,在用户心中播种“意义认购权”。
这种“空间即展陈、消费即引流”的商业模式,与成都商务局发布的《成都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4—2035年)》不谋而合。当独立杂志店用声音剧场重构阅读场景,古着店以旧物改造激活社群经济,主理人们实际上在完成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关键拼图:用非标化体验突破同质化竞争,以情感附加值破解“价格战”困局。
这种商业模式暗含未来商业的终极命题: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如何让商业重新成为连接人与城市的精神纽带?成都的主理人们给出的答案是——把每一笔交易,都变成一次微小而深刻的文化叙事。这也恰恰回应了主理人经济的核心法则:脱离经营能力的叙事如同空中楼阁,唯有将故事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能真正存活于市场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