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想要好,靠的是什么?
我见过太多孩子天天在数学题海里面拼命扑腾,成绩却像被胶水粘住一样原地打转?为什么这么努力的刷题,数学还是那么差?
因为,这些数学差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是习惯不好!初中生若是有下面这六个习惯,数学成绩不可能会好得起来。
坏习惯一:拿到题目就急着动笔,像赶着去救火!
这种场景是不是太熟悉了?
有的孩子一看到题目,抓起笔就唰唰开写,连题目里藏着哪些数学知识点都没想明白。就像拿着菜刀乱切西瓜,最后汁水四溅还切不到红心。
改正建议:
咱们要教会孩子当个“解题侦探”!做题前先盯着题目看30秒,心里默默盘算:“这题考的是三角形面积还是方程应用?题目里给的数字之间有什么秘密联系?”就像玩拼图前先看清图案,思路自然就清晰啦!
坏习惯二:草稿纸乱得像台风过境一样。
有的孩子打草稿,那叫一个“豪放派艺术家”!数字歪七扭八叠罗汉,等号长得像蚯蚓,算着算着就把“36”看成“63”,考试时眼泪汪汪丢冤枉分。
改正建议:
准备个“分区草稿本”!把A4纸对折两次,变成16个小格子,每道题在专属格子里工整演算。就像给每个数字宝宝安排独立小房间,既方便检查,又能培养孩子条理分明的思维习惯!
坏习惯三:读题像吃快餐,三口吞下肚。
为了赶时间,有的孩子读题比刷短视频还快。题目说“圆柱体积”,他看成“圆柱面积”;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他直接写个整数。结果就像拿着公交卡刷高铁闸机,根本对不上号!
改正建议:
用荧光笔把题目里的关键词圈出来,比如“取值范围”、“精确到百分位”这些重点,就像玩寻宝游戏时标记藏宝点,想漏看都难!
坏习惯四:课本例题当摆设,碰都不碰!
很多孩子觉得课本例题太简单,像吃腻了的白米饭。等到考试遇见“西红柿炒蛋”级别的变形题,直接傻眼。因为连最基础的“打鸡蛋”他们都没练熟!
改正建议:
把例题当“变形金刚”玩!先吃透课本原题,然后家长可以和孩子比赛改编题目:“要是把长方形改成梯形呢?”“如果速度提高20%要怎么算?”这样既有趣又能打通知识脉络。
坏习惯五:背公式像念咒语,根本不开窍!
见过背π=3.1415926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道圆周率怎么来的孩子吗?很多孩子不理解公式背后的原理和推理过程,只是死记硬背,一旦公式稍微变个形,就不知所措。
改正建议:
深入研究公式背后的原理,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才能活学活用。
坏习惯六:看见难题就装“鸵鸟”。
畏难是中等生最明显的特征,他们看到稍难点的题就放弃,想都不想直接看答案。数学是最需要去磨思维的,不经历大量难题的锻炼,脑袋永远开不了窍。
改正建议:
只要不是在考试,看到难题别急着看答案,先动脑思考一下,没有思路的时候再去翻课本,查资料;最后实在想不出来才去看答案。
可以给自己设一个思考时间限制,比如想30分钟还想不出来才能允许看答案。
另外,坚持每天做1-2道压轴题,积累成功攻克难题的经验。当这样的经验越来越多,脑袋就会越来越灵光,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数学成绩也就越来越好。
以上这六个坏习惯,家长们看看你家孩子中了几个?只有改正习惯,才会有进步。
不过改变习惯就像种小树苗,不能求一夜参天。建议把上面这些改正建议打印出来,贴在书桌前,每天对着看一看,时刻提醒自己。并且每天花10分钟时间总结,今天哪里做得好,哪些地方又进步了,哪里还需要继续改正,一步步来,只要每天都有进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