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颖在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摄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1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现在网上有很多心理测评的量表,针对这个现象,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分析说,网上的心理测评工具绝大部分是“自评”工具,比如有性格测评、焦虑抑郁情绪的测评等,通过这些评定之后,可以对性格特征、当下情绪有所了解。此外,网上的这些评估工具也可以用于一些广泛性的调研,比如要在网上开展心理健康的普查,用网络的这些测评工具,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快速地了解某一些特定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状况。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这些网络测评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乔颖说,在专业机构里,测评前,从业人员要对来访者进行评估,使用测评工具的时候要向测评者介绍测评的目的、工具使用的注意事项和评定条目的具体内容。但是网络上的测评工具,仅仅提供一些非常简单的指导语,缺乏科学性、个性化的指导。
乔颖解释说,心理测量是一门专业的技术,用于测量的工具称之为量表。量表的制定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方法。量表测评的目的是,专业的心理健康从业者对所服务对象开展心理状况、心理功能以及目前症状的评估,“我们需要更加清晰地去了解这些情况,所以要做测评。只有在了解了各方面、各维度的情况之后,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地帮助到来访者。”
心理问题是由多重因素综合促发的,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我们的专业人员会根据测评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判。”乔颖说,运用网络测评工具测评之后,只是对一个维度或某几个特定维度进行单面化的评估,结果、价值性并不是很高。
此外,值得警惕的是,有些量表在网络评定过程中其实带有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导向。乔颖指出,它们也不是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制定的,存在的目的是吸引更多流量、销售更多产品,这些量表非但不能够对心理状况做很好的测评,反而会产生很多误导。
最后,乔颖建议大家,对网络上的心理测评量表理性对待,科学甄别。如果发现自己存在某些心理问题的倾向,请大家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