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不出正月都是年”,春节假期过后,文博馆内的“寻蛇记”持续火热。
从中国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到希腊蛇发女妖美杜莎、佩戴蛇标的埃及法老……具有多重符号的蛇,自古以来就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蛇元素”文物展现古代工艺之美,文创产品设计独具匠心,古今文化在博物馆内碰撞。
丨东西方共通的灵蛇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也是灵动、智慧、生命力的象征。
辽宁省博物馆内一件距今8000年前后的蛇衔蟾蜍筒形陶罐走红网络,这件陶罐出土于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蛇纹图案。
▲蛇衔蟾蜍筒形陶罐。(辽宁省博物馆供中新社)
据介绍,蛇衔蟾蜍筒形陶罐采用夹砂黄褐陶制成,罐身两侧分别以浮雕形式展现了蟾蜍与蛇的互动:一面为单只蟾蜍,仿佛在警惕张望;另一面则呈现蛇口衔蟾蜍右下肢的场景,蟾蜍惊恐地张开四肢拼命逃窜,而蛇摆动着尾部,尽显力量与威严。
据辽宁省博物馆展览策划部研究馆员周颖介绍,这件文物生动地展现了查海先民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彰显出他们对蛇的崇拜与敬畏。在远古时期,生产力较为低下,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难以解释。蛇能“预报”大雨、蜕皮后可再生,其诸多特质对先民来说是较为稀奇的事情,但也由此产生了崇拜。
灵蛇崇拜不仅出现在东方,在地中海沿岸、西伯利亚甚至南美洲地区也存在灵蛇崇拜现象,比如埃及法老的权杖上会出现蛇的形象。受古埃及的影响,古罗马时期也有很多蛇元素相关的物品。
▲收藏于意大利罗马卡皮托利尼博物馆新宫的公元160-180年年幼赫拉克勒斯与蛇搏斗像。(成都博物馆供中新网)
成都博物馆所藏的成汉陶俑手中执蛇,姿态庄严,表现的是蜀地巫师通过蛇与神灵沟通的神圣场景。古罗马的人们将两条交缠的蛇构成的“赫拉克勒斯之结”图案视作珍贵的幸运符,装饰于手镯、戒指之上。它来自于希腊神话中年幼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徒手对抗赫拉派来的两条蛇的故事。
尽管相隔遥远,但古蜀国与古罗马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蛇作为人类触碰神界的使者,完成了一次精彩的隔空对话。
丨“人首蛇身”的人文始祖
在中西方创世神话中,“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是中国创世神话中的形象。
传说中,伏羲、女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名字最早出现于战国文献中。最初,他们是两个单独的人物。从西汉典籍《淮南子》开始,古人将伏羲和女娲并称。自汉代始,他们成为具有夫妻关系的对偶神,同时也形成了“人首蛇身”的较为清晰、固定的形体特征。
▲1月22日,北京,“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图为展出的《伏羲女娲像立幅》。(图片来自中新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正是“伏羲女娲图”,伏羲手中持矩,女娲手中持规。伏羲、女娲上身为人形,裙下蛇身交绕在一起,上绘太阳,下绘月亮,周边绘各种星象。这种图像多发现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群,推测与这一地区的葬俗有关,也印证着伏羲女娲这一久远的文化信仰。
在文献记载和古代神话传说中,在伏羲女娲之外,中国还有多个上古神灵以人首蛇身之形出现,如共工、蚩尤、烛阴等。
在中国,人首蛇身形象的出现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甘肃临洮冯家坪出土的齐家文化“双联杯”上就刻有造像古朴的人首蛇身像。这些早期人首蛇身图像的发现反映出汉代以后人首蛇身形的伏羲、女娲形象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植根于更早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
▲1月22日,北京,“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图为现场售卖的蛇年文创产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丨把上古灵蛇戴身上!这些博物馆周边我都要
“蛇”元素不仅在文物上有所体现,也在当今有了现代化表达,将馆藏文物与“蛇元素”巧妙绑定的文创产品陆续“上新”。
上海博物馆的蛇年变形颈枕、吐鲁番博物馆的伏羲女娲蛇来运转双生玩偶、故宫博物院的灵蛇献瑞创意周历等文创产品,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单品。
▲三星堆博物馆为蛇年新春推出的特色文创产品之一——蛇年红包。(三星堆博物馆供中新社)
在辽宁省博物馆,从小年到正月十五持续举办的“灵蛇献瑞·文化市集”,包括生肖剪纸、新春印象、花灯制作在内的迎新春活动,受到年轻人和亲子家庭的欢迎。
“我们推出100余款文创产品,多件与蛇有关。如脱胎于蟠蛇纹镂空鼎设计创作的‘蛇朤朤’钧瓷盲盒,印有‘蛇形象’的摆件、胸针等文创。”山西青铜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师杜维说,今年,与蛇有关的文创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
▲2025年1月30日,沈阳,辽宁省博物馆参观“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主题文化展”展出的人首蛇身俑(唐)。(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蛇行天下清平乐。中国民众在文博馆里寻“蛇”,寻的是一个辟除凶恶的福瑞,祈愿来年安康、吉祥如意;文博场馆中呈现的这些“蛇”,则述说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生生不息,悠远绵长。(完)
综合中新社、《学习时报》、央视新闻等
编辑:崔相光
点个“推荐”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