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你的手机有没有被媒体纷纷提问“为什么是杭州”刷屏?
随着《黑神话:悟空》、deepseek的爆火,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在内的多家官方媒体纷纷追问为何科技“六小龙”(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出在杭州?江苏官媒更是罕见三问南京为何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一座城市,引发各地焦虑,实属罕见,也一下引爆了舆论,纷纷开启反思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京报传媒研究节选了部分媒体的核心报道内容,一起看看,杭州究竟有什么魔力?
图片来源:大公报
人民日报
《“六小龙”何以出杭州?这样的追问有意义》
文章探讨了浙江杭州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创新举措,培育出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企业和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并强调各地在借鉴杭州经验时应因地制宜,避免盲目跟风。
文章内容节选:
越来越多人关注到,开发DeepSeek的AI公司深度求索、开发现象级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公司游戏科学,都来自浙江杭州。
何以浙江?何以杭州?这样的问题近期不仅引发舆论热议,更激发了各地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入思考。
看一地的发展之道,不能只关注“修成正果”后的当下,更要学习来时路上是如何披荆斩棘、化解“九九八十一难”。
保持战略定力,奉行长期主义,夯实产业基础。从2005年开始,杭州就率先出台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政策,直至2022年底,相关政策已经迭代到第六轮。“有形之手”引路指导,“无形之手”充分施展,……杭州在一些产业领域的先发优势不是飞来峰,而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关怀到位,另一方面,也要有有所不为的自觉。……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消除“取经路”上的“妖魔鬼怪”,各个“取经人”自能踏平坎坷成大道,取得“企业发展、产业跃迁”的“真经”。
耐心资本的长期投入。……给所有故事写一个开头,哪怕结尾在很久以后、哪怕有些会中断烂尾,但只要看准方向、蘸满笔墨,坚持写下去,接续写下去,惊艳世人的名篇终会诞生。
文章还特别指出: 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不同,借鉴经验但不能照搬照抄。看“杭州六小龙”,看成功、看经验、看差距,更要看到信心、看到方向、看到干劲。中国的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到处都是新领域、新赛道、新机遇;今天的中国,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处处都有新动能、新气象、新希望。脚踏实地,起而行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新华社
《在创新沃土中腾飞:让“小龙”成“巨龙”》
文章聚焦于科技创新企业的崛起及其成长环境,探讨如何通过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创业环境,助力更多创新型“小龙”企业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巨龙”。
文章内容节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细究“小龙”成长,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国家对创新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地方政府对创新一地一域的暖心呵护。
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创新的“空气”和“沃土”。管理者要致力于打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文化,让创新者在良好的土壤中成长,才能为未来创造更大价值。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一批“小龙”应运而生。这些“小龙”能嗅出“空气”中有助于创新的味道,也能吸收“沃土”中的创业养分,不断成长壮大。
让企业大胆闯、让创业者放手拼,就要尽最大努力为其解决后顾之忧,助其大展身手。有的企业成立不到10年就变成“小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政府在软环境上出实招,“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让创业者安心创业、放心奔跑。
仅在一地有“小龙”,是不够的;在产业发展中只有“小龙”,也是不够的。当下,多地正积极打开思路做文章,思考如何创建有利于创新的生态,因地制宜对创新企业进行暖心呵护,让自己的江河里能成长出更多的“小龙”,让“小龙”成“巨龙”。
新华日报
《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
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客户端连续发布了三篇专稿文章,掀起对DeepSeek及“杭州六小龙”的探讨热潮。文章从DeepSeek的火爆现象出发,进而引申开讨论城市对于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并直接抛出问题,对标同在长三角的浙江杭州,江苏南京为什么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
《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重点讨论了杭州“硬核创新”转向问题。
文章表示,当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时,杭州率先开启“硬核创新”转向。2017年之江实验室成立,2020年阿里达摩院发布中文大模型,2022年余杭区规划千亩AI产业园,形成“算力基建-算法研发-场景落地”的新三角。
《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更为犀利,直接将南京与杭州对标,检讨了城市在发展、产业和氛围等诸多方面的不同。
文章写道,杭州“六小龙”狠狠破圈,客观上,让南京人也很震撼。……关心城市发展的南京人难免会想,论高校、科研、人才、科技人口,南京超过杭州,论产业导向,南京很多年前就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很多区都有布局,怎么最后还是杭州DeepSeek破圈?成为杭州新兴产业的代表企业?杭州的科技创新怎么一波一波源源不断?
《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同样话语犀利。文章开篇就关注了两座城市在GDP方面的差距:2024年长三角城市经济数据显示,南京以1.85万亿GDP总量位列第10,与杭州的差距扩大至3360亿元。
文章认为,DeepSeek的缺席不应被简单解读为创新失位,而应视作特色发展路径的选择印记。当南京的工业软件定义智能工厂的运行逻辑,当创新药企解码生命的奥秘,这座城市正以独有的节奏参与科技革命——不做聚光灯下的独角兽,而做深海之处的定海针。
南方日报
《“杭州六小龙”引发城市反思潮的积极意义》
广东也在深刻反思,为何广东没有诞生出AI巨头?文章探讨了杭州“六小龙”的崛起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分析了这一现象对其他地区的启示,特别是广东地区该以何种策略应对。
文章内容节选:
杭州的创新土壤很肥沃。
“六小龙”集中爆发,主要得益于杭州早早跳出“产业舒适区”,将战略重心聚焦在科技创新这一“难而正确的事”上。
杭州的民营经济很活跃。
“六小龙”中有5家为民营企业,就像杭州之前发展起来的电商、IT,大都源于“蚂蚁雄兵”式的自我驱动。民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家身上有很强的灵活性与冒险精神。
杭州的营商环境很友好。
杭州深谙“有为”和“不为”,对企业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有事就服务、无事不打扰,被企业称为“拎得起的小透明”。
杭州的人才吸引力很强。
这几年凭本事“抢人”,杭州已连续成为国内人才净流入率第一的城市,是年轻人创新就业的优选地。
“杭州六小龙”引发反思潮,其中也包括广东。
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点赞两家杭州企业,本身就是反思和学习,明确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十百千万”计划,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等,既是为了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是为了对标先进、迎头赶上。
广东产业科技基础雄厚,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拥有1900多万户经营主体、830多万家企业;以乐于创新、勇于创新著称,具有软硬兼备的良好环境……这些都是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气所在、根基所在。
浙江日报
《两大超级城市群新春第一会都谈起“杭州热”,有三点最值得琢磨》
文章探讨了杭州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成功经验,特别是通过人才引进、企业梯队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推动科技企业崛起并形成“杭州热”现象。同时,还分析了长三角和粤港澳两大超级城市群对产业和科技动向的敏感性及其对杭州经验的借鉴意义。
文章总结杭州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琢磨出人才的重要性。
长三角和粤港澳向来是人才集聚高地,杭州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在全国人才净流入率这个榜单上,杭州2016年成为第一,而后连续多年占据了头把交椅。今年杭州新春第一会,透露了一个未曾被广泛关注,却又值得琢磨的数据:在过去5年中,杭州每一年招引的35岁以下大学生,都超过了30万人。
二是琢磨出企业梯队建设的重要性。
有了人,就有了创业大军,就会有一批又一批的新兴企业冒出来。这是长三角和粤港澳一直在上演的故事。回顾杭州发展史,这个省会城市、经济大市、超大城市,在每一次面临城市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依靠梯队成长的企业,抓住了互联网、物联网产业风口。
抢占未来产业赛道,企业的梯度培育依然是重心所在。铺天盖地的科技新锐,就要从特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中诞生。去年,杭州已将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列为五大潜力风口潜力产业,要全力打通概念验证-中试平台-产业化全链条。
澎湃新闻
追问“为何是杭州”:寻找优秀共性,发挥城市个性
文章围绕“为何是杭州”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杭州在经济发展、营商环境、创新生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探讨了其他城市在借鉴杭州经验时应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特别提醒不同的城市需要基于长期主义,坚持做正确的事,要避免盲目模仿: “我们期待在追问“为何是杭州”的过程中,能挖掘出不同的城市资源禀赋中的优点、比较优势里的强项,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模仿。”
文章在总结上海的发展案例时指出:
以上海来说,去年是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十周年,十年磨一剑,上海始终坚持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矢志不移,静待花开。
我们看到,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57.9件。脑机接口、Web3.0、元宇宙、6G、量子技术、空间信息、低空经济等等,正在渐次释放活力。
最近,上海连续印发《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目前,上海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正在形成,AI产业规模已突破3800亿元。
从农历新年开工第一天,上海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并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到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上海速度”实现再突破,上海营商环境也有着别样的精彩。
新京报
《“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该怎么答好DeepSeek之问》
文章探讨了杭州“六小龙”等“科技新贵”为何诞生在杭州,分析了杭州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的独特优势,并特别强调了搞好营商环境是硬道理,以及服务型政府理念的重要性。
文章节选如下:
杭州政府帮《黑神话:悟空》申领各级奖补以及游戏发行版号;针对宇树科技,推出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并上门介绍、指导操作;开展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保护企业免受“远洋捕捞”骚扰。这些服务并非针对“六小龙”,而是广泛地针对全社会。
层层勇于承担职责,层层在制度上做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微创新,和层层避险,层层在制度上收紧一分,到最终执行的时候,差别之大,足以让企业家群体有明显感知。久而久之,他们也会趋利避害,用脚投票。所以,政府部门贯彻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搞好营商环境,是发展一地经济的根本所在。
不过,对营商环境的讨论,不能仅仅到此为止。
202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制度经济学成为赢家。在这里我想说一个制度经济学的经典观点。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可分为外在制度和内在制度。外在制度则是包含法律、社会制度等等,是可执行的条文。内在制度是人类长期发展中由经验而形成的习惯、道德、观念、习俗、礼仪等等,是无形的。
制度经济学认为,两者一同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直接作用于企业的外在制度,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与内在制度相适应,毕竟,白纸黑字的规则不能自己执行自己,仍然需要依靠人去执行。
在这个过程中,执行人的思想观念会影响到制度的执行。比如,杭州“六小龙”的出现,既离不开当地各种服务创新型企业制度的完善,更离不开由此形成的友善的环境氛围。
不管是主政的官员还是具体的执行者,他们也生活在社会之中。一地的人文氛围、社会观念,也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态度,乃至更深层次的,他们的观念。最终,社会有形的要求和无形的观念,息息相关地影响着营商环境。
所以,一个地区要发展经济、吸引投资、促进创新,政府应把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落实到工作的各个层面,搞好营商环境。
从更深层次上,需要用更广泛的讨论,在一地的社会观念中、普通老百姓的头脑中,破除官本位的思想,建立起对服务型政府的认知。这或许是“为什么是杭州”之类讨论,对相同体量城市所应具有的普遍借鉴意义。
编辑 | 胡炜
校对 | 李立军
主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