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医生界突发两大事件令全港岛震动,第一条消息是香港玛嘉烈医院近期发生了一起员工特殊个案,涉及三名肿瘤科医生。这三名医生分别在2月4日、6日及10日出现了发烧、腹痛及腹泻等症状。
其中,一名肿瘤科医生在2月4日便显现出病征,6日入院接受治疗,遗憾的是,该医生在2月7日不幸离世,享年仅三十多岁。另外两名医生的病情相对较轻。目前,院方在其中一名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检测到了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而离世患者的样本则呈阴性。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的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指出,一旦感染这种细菌,患者可通过粪便排出大量病菌,仅需吸入10至100个病菌颗粒即可致病。
袁教授还提到,这位离世的医生在急症室时已需要插喉辅助呼吸,并在入院24小时内去世。从腹泻到离世,时间非常短暂,成年人因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而死亡的情况较为少见,因此“这个个案非常特别”。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欧家荣医生在玛嘉烈医院会见媒体时,通报了这三起病例,均为该医院的肿瘤科医生。
三名患者分别在2月4日、6日及10日出现发烧、腹痛及腹泻等症状。其中,一名患者在2月4日发病,并于2月7日离世。另外两名患者目前病情稳定,其中一名已出院。在粪便样本检测中,除已离世的患者外,另一名病情轻微的患者样本对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呈阳性。院方认为,这三名患者的发病可能与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有关,并正在联合医管局及港大微生物学系调查他们在潜伏期间的饮食记录、曾去过的餐厅及接触过的人员。初步推测,他们可能通过进食受感染的食物而患病。目前,院方已在肿瘤科休息室采集了约20个食物样本,并安排食环署对医院餐厅进行巡查。
院方还指出,虽然目前尚未发现这三名患者曾在同一餐厅进食,但他们曾在医院6楼的休息室一同用餐,因此有可能通过受污染的环境而感染。为此,院方已在肿瘤科办公室及洗手间采集了约40个环境样本。院方呼吁肿瘤科的医护人员,如有发现不适,应立即报告,同时不排除感染人数会进一步增加。袁国勇教授再次强调,这位离世医生的病例非常突然,且很少有健康且无长期病史的人因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而死亡,因此不排除任何致病可能。
在大家闻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变色的同时,香港医界也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2月10日,香港大学医学院宣布了一项震惊全球的医学突破。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该医学院团队成功研制出香港首款自主研发的口服砒霜药剂,用于治疗死亡率极高的血癌(俗称白血病),并将患者的整体存活率提高至97%!
你没听错,就是这个在过去几百年里被视为“致命毒药”的代名词的砒霜,却在香港医学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成为了治疗白血病(APL)的口服“救命药”,并成为了香港首款自主发明并全球化的抗癌处方药。
港大医学院团队正稳步推进后续布局。大家都知道白血病(APL)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未经治疗的白血病患者早期死亡率超过50%,即便接受传统化疗和骨髓移植,复发率仍高达10%甚至更高,且治疗过程痛苦而漫长。患者通常需要忍受化疗和静脉注射砒霜带来的副作用,以及骨髓移植手术的高风险和术后排异反应。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港大医学院团队在2000年便开始了砒霜药用潜力的探索。他们发现,只要精准控制砒霜的剂量,其毒性可以被定向“驯服”,只对癌细胞发起攻击,而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经过长达20年的艰苦研究,这款口服砒霜药剂终于问世,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惊人的疗效。
临床研究发现,这款口服砒霜具有三大革命性优势:存活率大幅提升、住院时间大幅缩短以及治疗费用大幅降低。目前,香港已有430名APL患者因此药受益。它即将全面替代骨髓移植,成为香港治疗APL白血病的主要手段。
2023年确诊APL的黄女士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她曾是传统疗法的“受难者”,化疗让她快速脱发,静脉注射更是痛苦万分。但在转用口服砒霜后,她迅速恢复健康,一周后便重返工作岗位,数月后还远赴冰岛旅行。她直言:“现在没人看得出我曾患过血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