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城中最热新闻之一当属“哈利·波特制片厂之旅(上海)”在锦江乐园正式开发启动。这是继迪士尼、乐高乐园后,上海又一次引入国际级文化IP。作为“哈利·波特制片厂之旅”在中国的首次落地,该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工,2027年年底前建成开园。
从超级畅销的小说,到票房大卖的电影,再到各种衍生游戏、周边产品,“哈利·波特”早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受欢迎的文化IP之一。据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预计年接待游客200万至250万人次,年营收达1.5亿至2亿美元。这一数据背后,是娱乐文化品牌IP对城市文旅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从门票收入到周边消费,再到就业岗位的创造,其经济价值不容小觑。
锦江乐园承载着几代上海人的童年记忆,但随着城市发展,其设施已难以满足当下游客的新需求。锦江乐园的此番“更新”,为老牌乐园转型提供了一种创新范本:既保留承载城市记忆的摩天轮,又引入国际IP激活流量,这种“记忆+未来”的平衡,能否通过“魔法世界”的加持突破“困局”,值得期待。
在当下的文旅消费市场,单纯的游乐设施堆砌或文化服务输出已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尽管IP仍是驱动消费的核心引擎,但绝非“拿来即用”的万能公式。文化IP的引入不应仅止步于消费场景的复制,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更应探索如何通过IP衍生内容,来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北京环球影城“威震天”凭借本土化互动段子意外走红,上海迪士尼的“玲娜贝儿”凭借接地气的“性格”爆红,无不印证着IP的落地、破圈,离不开对本土市场的洞察和理解。
与迪士尼、乐高乐园不同,“哈利·波特”项目以“制片厂之旅”为核心,更注重沉浸式体验。游客可以探索电影拍摄场景、接触原版道具,并通过互动装置体验魔法世界。尽管哈利·波特的故事根植于西方奇幻世界,但核心主题——勇气、友情与成长,赢得了全球读者观众的认同。中国观众对“霍格沃茨精神”的共鸣,早已超越地域。
此外,上海项目也将加入“中国元素场景”,当霍格沃茨的钟楼与上海天际线相遇,当飞天扫帚掠过石库门的屋檐,如何将西方奇幻叙事与中国游客的情感体验相连接,设计出更具参与感的互动玩法;如何在门票经济之外,衍生出全新的消费生态,都将成为哈利·波特制片厂之旅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真正考验。
随着金山区上海乐高乐园蓄势待发,小猪佩奇户外主题乐园落户崇明长兴岛,越来越多的文旅IP集聚,将进一步推动上海发展成为全球家庭旅游休闲的绝佳目的地。然而,IP的密集布局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智慧地打造差异化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这不仅对运营方提出了高要求,也对城市文旅规划提出了更高标准。
我们不仅期待一座乐园的重生,更期待看到文化自信与商业智慧的共融。真正的“魔法”不在于场景的复刻,而在于能否激发本土文化的创造性回应。最好的本土化,或许就是让游客在魔法世界中,感受到文化基因的共鸣。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解敏
编辑 |顾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