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非遗交织的烟火传承

吴启富

立春那天,我迎着春天第一缕阳光,漫步在仪陇古城。在15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仪陇这方红色土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非遗文化如繁星点点,照亮了岁月的脉络,讲述着过去与现在的动人故事。



仪陇风光(图源:仪陇新闻网)

当第一缕晨光来到仪陇县城兔子街,“客家阿哥烤全兔”的制作工坊里已热闹起来。这道非遗美味,传承着三代人的记忆与匠心。追溯到清朝末年,吴琼花的祖父从广东韶关迁徙至此,在这片新土地上,打野兔、烤着吃,简单的生活方式,却开启了一段独特的美食传承之旅。如今,经过精心改良与创新,客家阿哥烤全兔采用先进的环保烤炉,封闭文火烤制,避免了传统明火猛烤,电扇猛吹,容易产品碳灰和大气尘粒的二次污染,外酥里嫩,已成为仪陇县知名特产,不仅带动了当地养殖、加工、贸易的发展,更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远销国内外,让各地食客都能品尝到这来自仪陇的独特风味。



烤兔(图源:仪陇新闻网)

制作客家阿哥烤全兔的过程,是一场对传统技艺的致敬。精选的农家兔,要求兔龄和兔的大小基本一致,要现杀鲜烤。在师傅们手中,经过码味、香卤、烤制……一道道工序的打磨,每一步都饱含着对美食的敬畏之心。从香料、独立油料包的独特配比,到火候的精准掌控,无一不体现着传承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仪陇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体现,它让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仪陇,作为非遗大县,美食非遗远不止客家阿哥烤全兔,兔肉干,兔头等系列产品。客家牛肉,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成为餐桌上的常客;德乡嫂皮蛋,晶莹剔透,味道醇厚,每一口都蕴含着岁月的沉淀。这些非遗美食,如同仪陇的文化名片,吸引着四方宾客,也让仪陇的美食文化声名远扬。央视、四川电视台,川观新闻、南充日报、智慧仪陇等主流媒体的报道,更是让这些非遗美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人们心中对仪陇的美好记忆。



牛肉(图源:仪陇客家网)

仪陇的非遗美食极大地满足了您的味蕾猎奇,仪陇的传统艺术非遗却能让您得到精神疗愈和心灵对话。来到仪陇县投入500万元,修建的占地面积750平方米的仪陇剪纸博物馆前,我的视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这是集展览、传承、体验为一体的艺术博物馆,以全国著名剪纸大师何作霖命名,仪陇剪纸历经近百年传承,培养了何小锵,袁稚发,毛小玲,文俊,邓小英等一大批剪纸传人。仪陇剪纸非遗传承人何小锵,在2021年11月22日被选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仪陇的剪纸作品具有朴实自然的艺术特色,不同于北方剪纸的大刀阔斧和南方剪纸的精雕细刻,而是形成了“丰满、精巧、秀雅、淳正”的独特风格。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他们的手中,便能变幻出世间万象。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艺术家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仪陇的剪纸(图源:仪陇新闻网)

书法篆刻非遗传承人许鹏,作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他的作品深受欢迎。笔墨纸砚间,流淌着千年的文化底蕴。每一个笔画的书写,每一方印章的镌刻,都凝聚着他对书法篆刻艺术的执着追求。许鹏一生致力于书法篆刻的推广和普及,他和他的弟子谢秀梅,杨文强,罗贵文等人,常态化到学校,社区开办公益讲座。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备受赞誉,更走向了世界,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传统书法篆刻的魅力。

仪陇还是享誉中外的大木偶发源地,非遗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情感的寄托,见证了仪陇的历史变迁。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让仪陇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提升。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吴启富(笔名金城山,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仪陇县文联常务副主席、仪陇县作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文章散见新华社、《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南充日报》《知音》《分忧》等报刊)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