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乘联会发布了2025年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5年1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179.4万辆,同比下滑12.1%,环比下滑31.9%。



根据乘联会的分析,1月车市低迷的核心原因有三,其一是春节效应前置,2025年春节时间较往年提前,消费者在2024年未完成购车计划,导致1月需求被透支;其二是政策过度观望期,2024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结束后,虽然2025年新政策延续,但补贴力度尚未明确,且同时期新车迭代,部分消费者持币待购;其三是有效销售时间压缩,1月工作日仅19天,较往年减少3天,叠加春节物流停滞,交车时间延后,进一步压制零售表现。

新能源车增速放缓,插混车仍为主力

1月新能源车零售销量为74.4万辆,同比增长10.5%,环比下降42.9%渗透率达41.5%,虽然从表面上增速放缓,但其深层特征的变化的确值得关注。



从厂商零售的具体排名来看,1月零售销量排名前三的车企分别为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和一汽-大众。其中吉利汽车和奇瑞汽车是榜单中唯二实现同比增长的两家车企,分别增长28.2%和12.25%,而其他车企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跌幅。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吉利等头部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企的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4%,反观合资品牌仅为2%。但是具体到技术路线分化上,插混车型同比增长51.3%,增速远超纯电动的23.3%,反映出消费者目前还是比较青睐能加油的车型。



从结构上来说,国产新能源依旧霸占市场主导地位,而新能源中插混车型仍旧占据市场主流,纯电车续航仍旧是消费者心中的一道坎。

自主品牌趁热打铁,市占率高端化再进步

不仅是新能源渗透率有了新突破,自主品牌整体市场份额也迎来了新的进步。1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达61%,同比增长5.9%;批发份额69%,同比增长8%,可以说曾经被合资占领的大面积市场正在一步一步吐出给到自主品牌身上。



不只有份额的提升,高端化上国产品牌也有明显的进步。1月20万元级别以上自主品牌占比从2024年的32%,上升到2025年的37%,比亚迪汉、唐家族逐步上探,在高端市场慢慢站稳脚跟。在出口方面,自主品牌对外出口量为32.8万辆同比增长8%,依旧延续去年强势增长特征。



反观合资品牌,德系、日系、美系品牌市场份额都有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份额分别为18.4%、13.4%和5.3%,这与1月传统燃油车零售同比下滑15%,燃油车市场进一步萎靡和其新能源转型迟缓有较为直接的联系。

汽车网评:随着时间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中旬,车市的竞争变得愈发激烈,不仅有普及智驾的浪潮,更有国产百万豪车的进场。传统燃油车的退潮与新能源的进击、合资品牌的式微与自主品牌的崛起、价格战的终结与技术战的开启。这场分化不仅是市场的洗牌,更是中国汽车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的必经之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