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时刻,我们望向国美满载百年的历史。国美百年,宛若白驹过隙,这份厚重,同时间的车轮一样,快而笃定。
国美的百年,如赞歌一般,歌颂着每一位走过的艺术家,他们的存在,如同繁星照耀在大地上,引领我们前行。在百年的轮回中,我们向那些名师巨匠们深深瞻望和致敬。正是他们,使我们永葆赤子之心、敬畏之心。
我们将以百年为度,策划一系列纪念活动,特此推出【国美百年】系列,回顾历史,承前启后。
历史长河滔滔不绝,国美的执着和追求永不停息。以美术服务于人民,以艺术照亮未来,这是所有国美人的使命和荣誉。在先贤的引导下,我们坚定前行,为下一个百年国美撰写新的壮丽篇章,同心共筑美术教育的辉煌未来。
诸乐三,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浙江安吉人,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从20 岁起先后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直至后半生执教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与潘天寿、吴茀之并称为“浙美国画三老”。诸乐三先生在“诗书画印”全面继承吴昌硕艺术的同时又自具面目,并将篆刻学引人高等教学,接代延宗。先生一生执掌教鞭,育人无数,培养艺术才俊遍布大江南北 。
“乐三”二字即出自吴昌硕建议,由孔夫子所谓“益者三乐”至于“做人之乐,诗、书、画事之乐,篆刻之乐”。
诸乐三(1902-1984)
从春徂秋,朝日摩挲。
人以为画,我以为家。
——诸乐三
吴昌硕艺术的传薪者
诗书画印“四全”之人
高校篆刻学的最早开创者
浙美国画“三老”之一
家学开蒙
1902年,诸乐三出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鹤鹿溪村(今属湖州安吉),而此时同乡鄣吴村的吴昌硕已经59岁,即辞去“一月安东令”的第二年,在沪上广结善缘,致力书画。
诸乐三自幼聪颖,9岁得其父亲诸献庄的启蒙,开始读古书文辞,兼涉书法,临习欧阳询、颜真卿等碑帖,后来又学刻印章。13岁即能赋诗作画,常常为乡邻书写楹联匾额。17岁时偶得吴昌硕《削觚庐印存》,爱不释手,同一方印常临数次,直至满意而止;从此,他以吴昌硕为榜样,以作书画印家为理想。凡在家乡见到缶翁的字画,都反复流连临摹,并与仲兄诸闻韵相互交流切磋。
“如此形骸眼孰青,风尘落拓负儒名。聪明每为无恒误,事业终输有志成。颇乐短衣从战伐,何曾长揖到公卿。年华二九匆匆过,莫把先鞭让祖生。”
十八岁自题小影
艺医同修
18岁时,诸父劝其学医,以安于生计、求一技傍身,诸乐三遂于18岁时至杭州中医专门学校,后转入上海中医学校投名医丁甘仁门下学医。如果说艺术是诸先生的终生事业,那么学医行医也是一辈子坚持之事。
21岁时,为上海中医学会发行的《中医杂志》创刊号作祝词
诸先生的二哥诸闻韵先生,精于书画艺术,当时住吴昌硕先生家,为其家庭教师。又因诸家与吴家有姻亲关系,诸乐三称吴昌硕为姨公,所以诸先生住在吴昌硕(缶翁)家中,可以一边在中医学校学医,一边向缶翁学习书画篆刻,他于艺事废寝忘食、锲而不舍,在缶翁家七年,得其亲授,为入室弟子。
缶庐老人曾告诫诸乐三:“作画要平中求奇;要有我;要无墨处用功夫。”并对他赞赏有加:“画得好,能得我之神。”并赠诗予以勉励。
何药能医国,踌躇见性真。后天扶气脉,本草识君臣。鹤洛有源水,沪江无尽春。霜红寻到否,期尔一流人。
缶翁以傅山《霜红龛集》勉励诸乐三, 要成为像傅山那样医道书画兼通的“一流人”。纵观诸乐三的一生,其在文化艺术界的功德,当不负恩师“期尔一流人”的厚望。
因此,诸乐三先生是吴昌硕先生最亲近的门生之一,亦全面继承了吴昌硕倡导的文人画笔墨精神,诗、书、画、印皆精,被誉为“吴昌硕艺术的传薪者”。
白社交游
早在 1923 年,潘天寿、诸闻韵于上海美专首开中国画系(科)时,诸乐三就已参与教学。先是1922年二哥诸闻韵赴日考察让乐三代课,得刘海粟校长首肯,所以在诸乐三中医学校毕业后不久,就被刘海粟聘为上海美专教授,想来那是诸先生那时不过也是20出头的年纪。
上海美专附设暑期学校职员表一张和国画科学程表(诸闻希即诸乐三)
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艺术家结社盛行,1932年潘天寿倡导并组织了“白社”,创立时有五位成员,后又吸纳了朱屺瞻、诸乐三、姜丹书等多人,大家志同道合,研究学术,切磋技艺、交流办展。“白社”五位创始人为上海美专、杭州艺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及新华艺专的教师。“白社”很像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雅集,他们执教之余,诗酒唱和,翰墨丹青,努力赓续中国文人画的优秀传统,主张以“扬州画派”的革新精神来从事中国画创作。诸乐三积极融入其中,既结识了友朋,又拓宽了眼界。
第三届白社画展参展社员合影(左起吴茀之、张书旂、潘天寿、诸闻韵、诸乐三、张振铎、郭沫文)
他一方面在广益中医院任内科医师,还担任过红十字会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另一方面在上海美专、新华艺专、中华艺术大学等兼课,主授中国画论、花鸟、书法、篆刻等课程,在上海待至1937年淞沪会战全面爆发。
20 世纪 30 年代《新华艺专纪念册》上的诸乐三像
1937年,八三一淞沪会战开始,因顾及妻儿安危,无奈辞去上海一切工作事务,在炮声轰隆中携全家离沪返鹤鹿溪,在家为人义诊。
学于宾翁
1948年8月,黄宾虹受聘于国立艺专,举家离沪赴杭,寓岳坟栖霞岭宿舍。自 20 世纪 30 年代始,诸乐三与黄宾虹就同在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任教,现又同任于国立艺专,久别重逢,令诸乐三备感亲切。
诸乐三《我的艺术生涯》一文中,明确写道,“一九四六年下半年应老友潘天寿的邀请来杭州国立西湖艺专任教。不久黄宾虹先生亦来艺专执教,我与宾老久别重逢格外亲切。解放后五十年代初,在教务行政工作之余一度专攻山水画,经常向宾老请教”。
黄宾虹与诸乐三等在飞来峰写生 1954年
诸乐三一直向黄宾虹先生讨教艺术,现存浙江博物馆的另外几封诸乐三致黄宾虹的信札,大致都是诸氏向宾翁请益、借临画稿等内容,态度诚恳而谦逊。包括1949年前后黄宾虹回复诸乐三的一些信函,大致也是关于画学与印学方面的指授与探讨。
诸乐三致黄宾虹札 1949年
1948年,黄宾虹为诸乐三手书有一篇小序:“自元代吾邱衍撰《三十五举》,续谈篆刻诸法者,不乏其人。至前清道光间,金石学盛,潍县陈簠斋作《印举》,千玺万印,系之考释,惜未卒篇,近多散佚。今当古物出土,玺印尤夥,乐三先生将由此编而扩充之,幸甚。戊子八十五叟宾虹。”
黄宾虹在金石文字学方面的深厚修养对诸乐三日后的篆刻和诗文也极具影响。
1953年春,黄宾虹与诸乐三一起为其《画学篇》诗歌韵文进行修订,主要由黄宾虹口述,诸乐三笔录后,再转成诗歌韵文形式。后在《画学篇》基础上,又由黄宾虹口释其义,诸乐三整理成文,黄宾虹增补、修正,二人合撰了《画学篇释义》。这期间,诸先生几乎成了宾翁的得力助教,研究与解读黄宾虹义理精深的画学理论,对诸乐三日后教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画学篇释义
开创篆刻学教学
真正在高等教育中开设书法篆刻专业,其实应该从 1963年算起,即浙江美院潘天寿院长得到教育部批准创办第一个书法篆刻专业。潘天寿请来陆维钊主持教学。
早在上海美专授课期间,诸乐三便已开始教授篆刻课程,数十年的教学经验,使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篆刻教学体系,故其中篆刻学学科建设的任务落在诸乐三的肩上。乐三先生在弟子刘江的协助下,制定教学大纲,有序安排课程,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篆刻人才。
诸先生篆刻得缶翁真传,功力深厚,其印章面目在缶翁与秦汉印之间,古穆沉雄,平正多变。1946年起,诸乐三先生趁授课闲暇之余开始钩摹《缶庐印存》,每一方印钩摹完毕后,在旁侧附跋文、注解或个人心得。后至1973年方得以完成四册墨钩本《缶庐印存》。
《缶庐印存》墨钩本
在具体篆刻技法教学方面,诸乐三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尤其是吴昌硕对其篆刻学习的指导与启发进行教学。他在教学中,格外强调学习艺术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诸乐三在手稿《如何刻印》中亦将“练习书法”和“多读古印”两点置于首要位置。日常授课中,其亦多引用缶翁印学观点,不仅是他对技法本身的指导,更多的是对缶老篆刻艺术的思考与总结,再结合自身对篆刻的经验、体悟、探索与思考去启迪学生。
诸乐三手稿《如何刻印》
实践之外,在篆刻教学大纲中,诸乐三亦颇重理论知识,如:“为什么要学篆刻”之思考、“印章起源及转变”和“印章的制度及流派”印学史之研究,以及“风格问题”之延伸。几个块面,兼顾广博深入,理论与实践互动。
诸乐三篆刻课讲稿不仅涉及印章起源、转变和印章的制度及流派的大脉络,同时对金石学、文字学等相关领域皆能兼顾,以拓宽学术视野,丰富知识结构,为学生深入研究打下深厚基础。
1964年,潘天寿 (前排中)、陈陇 (前排右二)、诸乐三 (前排左二)、刘江(前排左一)等与部分同学合影
1979年夏,浙江美术学院受当时文化部审核,培养书法篆刻研究生,与陆维钊、沙孟海合作创设研究生班,为新中国教育史之首创。由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刘江、章祖安五人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
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刘江在阅卷
“三老”友谊
诸乐三与潘天寿、吴茀之在国画杏坛共事近60年,浙美国画有“三老”之说,指的就是他们三位元老。三老友情深厚,他们的绘画皆受吴昌硕影响,但因性情有别而风格各异。在以潘天寿为代表的团队里,他们艺术思想、教育思想却异常一致,重传统功力,主张在传承中拓展。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先生早期在上海都受到过吴昌硕先生的启导,也都崇拜明代的徐渭、陈淳,以及清初的石涛、八大。然而诸乐三先生较多地保持了昌硕先生的精髓,使自己绘画上的笔墨更加净化而稳重;吴茀之先生以其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和机灵见长,在逐渐脱开吴昌硕先生的影响中,从恣纵的笔墨中力求天趣,笔法既多变而复归于统一,这是他人在一般情况下不易做到的。潘天寿先生以“我行我素”,以“强其骨”为总宗旨。他的笔墨,无论粗细,直以钢筋铁骨、力能扛鼎的气势见于画面。
1962年12月12日至17日,西泠印社为建社六十周年召开“西泠印社座谈会”,在杭州饭店举行社员代表会议,与会者共计三十二人。会议期间诸乐三与潘天寿、王个簃、丁吉甫合作《芙蓉松菊石》,款识:“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中旬,个簃、乐三、吉甫、天寿合作于西泠。”
1981年9月6日,潘天寿纪念馆建成,诸乐三在《杭州日报》发文《写在潘天寿纪念馆开幕之际》,缅怀老友,追思无尽。
国立艺专往事
关于诸乐三先生与潘天寿的相识是因为“我三哥诸文艺考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三哥与潘天寿先生同学,那时我常去师范,所以很快与潘先生也熟悉了。”诸乐三先生回忆道,而二哥诸闻韵更也是潘老的至交好友。
诸乐三与二哥诸闻韵在杭州韬光观海亭
1938年7月,听闻二哥诸闻韵因随国立艺专迁移辗转颠簸,肺疾病情加重,诸乐三只身赶至湖南沅陵。在沅江北与闻韵、闻莞、文兰同住,以中药为二哥医治。
1938年10月,湖北告急,长沙大火,国立艺专决定由湖南沅陵内迁至昆明。1939年2月,在潘天寿的提议和坚持下,滕固校长呈教育部批准中西画分两科设置,成立西画组和国画组,潘天寿任国画组主任。中西画分科教学后,学生第一年普遍学习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兼习山水、花鸟、人物,第二、三年分成山水、花鸟两个专业授课。至此,国立艺专中西画合系十年教学始告结束。
“兄天才超越,兼以各项基础渊深,一着手即能超人一等,近日从事山水,亦定能获心得于不落凡近之处。弟又何敢有贡献也。……弟此次极盼兄同行,一可免路上寂寞;二则到校后对弟学问方面有极大之促进;三对艺校中画系于弟多一联手。”
——1939年潘天寿致诸乐三信函
1939年,潘天寿准备随学校西迁昆明,来函问候的同时,希望与诸乐三一道重返国立艺专,联手任教,可知潘、诸两人的情深意笃,潘也对诸深厚的传统艺术功力作了充分肯定。
但诸乐三因二哥诸闻韵的病情加重而未能成行。时局动荡,亲人痛别,无奈之下诸乐三返回故里,任教于浙江省立浙西第二临时中学(今浙江省湖州中学),从事国文、图画科教员,每周授课15小时,同时兼任校医职务。直至抗战胜利后,又从浙江省立湖州师范学校重返上海美专执教。
1946年,诸乐三辞去上海美专教务,再次受潘天寿之邀,应聘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主讲花鸟画、书法、篆刻、画论、诗词题跋等课程,从此开创了美术教育事业的新天地。同时,得以与潘天寿、 吴茀之等故交重聚。
自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座学校。
1946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聘书
1947年与国立艺专国画科教师以及部分毕业生合影(第一排居中为诸乐三)
1948年,于国立艺专《灵视周刊》第二、三版面发表文章《国画偶谈》。提倡黄宾虹有关中国画学习的方法:临摹、写生、创作。
在我们悠久的中国文化历史上有丰富的绘画遗产,我们为了发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应当尽所有的可能来建立中国民族的新美术,尤其经过了这次大的动荡以后,在建国的途程中,更应该站在时代的前面,力求精进……
凡是受“吴派”影响,都极重画之气势。诸乐三在秉承吴昌硕艺术理念基础上,在长期的艺术实践探索中,加之自身的气质性格,对气势也有其自身体会。他认为,气势不是表面的剑拔弩张,而是要表现得含蓄,不可外露。他长期执教于美术院校,经常要为学生作课堂示范,所以在创作中非常讲究构图、用笔、用墨的规范性。
1957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逐渐恢复教学,诸乐三担任国画系古文选读、诗词题跋、书法、篆刻、白描双勾及兼工带写花鸟等课,同时兼任了版画系工笔花鸟及山水树石课。一年中课程基本上排满。11月,美院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将“彩墨画系”更名为“中国画系”,下分花鸟、山水、人物三科。
中国画系各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诸乐三《美院1955-58年课程总表》手稿
诸乐三先生长期积淀的艺术学养在其执教生涯中得以充分发挥,在强调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应注重读书学养、画史画论等理论学习。
如他曾教导学生说:“诗书可化气质。”“多读书可得清气,而俗气自除。”又说:“诗、书、画、印四者,互为基础。”“因此学书、刻印,亦须会诗、会画;学画的,也须学习写字、学会刻图章,彼此可以互相启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在绘画教学上,诸乐三以传统画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充分结合学生特质及个性,因材施教。有时学生未能掌握好笔墨的分寸,他会现场进行示范,准确讲解要领并指出其问题所在,让学生更加直观而清晰地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紫藤》 98×50cm 1962年中国美术学院藏
1983 年冬,诸乐三生病住院,病重时仍为家乡书写“鹤鹿溪桥”四个大字,未想此竟成他的绝笔。1984 年 1月 29 日,诸乐三先生在杭州去世,终年82 岁。诸乐三墓建于安吉东苕溪畔的吴昌硕纪念馆旁,苍松翠竹中,墓碑上有汉白玉诸乐三半身雕像。
在漫长的教学实践中,诸乐三先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他主张继承优秀的传统特色,又不断发展进步,使笔墨充满生命力。诸乐三先生从20岁在上海美专代课开始,直到去世,在6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以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桃李芬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为中国画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诸乐三年谱(简编)、《诸乐三评传》、《诸乐三研究(一) 艺者仁心·诸乐三学术研讨会论文》、《诸乐三篆刻艺术与印学教育述略》、《现代篆刻印学教育的开拓者——兼谈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源流中把握诸乐三》
来 源|国美学术通讯
整 理|贾毓秀
编 辑|贾毓秀 倪义臣
责 编|刘 杨
审 核|徐 元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