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福县彩调展演活动 莫振东 摄

“咿吱哪嚯了嗨……”1月30日(大年初二),桂北永福县福寿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凤山之春”彩调展演活动正在这里举行,台上演员倾情演绎,台下观众如痴如醉,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彩调是广西的代表性剧种之一,诞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彩调窝”的永福县目前有80余支业余彩调队,连续3次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彩调)之乡的称号。

“彩调的词接地气,描绘百姓生活,注重乐感和音韵,朗朗上口。搭配传统的民族乐器弹奏,群众喜闻乐见,在当地被称为‘快乐的剧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永福彩调代表性传承人潘玉芳告诉记者,在县城的公园和街头,几乎每天都能听到群众唱彩调。

“一个姑娘她来舂米,一个麻雀来捡吃,一个头,一把嘴,两只翅膀两条腿,两个眼睛红丢丢,我回头看见一抓尾……”在县城凤山公园门口的洛清江畔,大红灯笼挂满枝头,欢快的彩调唱腔不时传来,引得路过的市民驻足观看。“从小就听,每次一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回家了。”在广东广州上大学的吴青芳一边听一边用手机录像。

春节期间,永福县的乡镇集市、村屯小戏台和农家庭院,常见到群众看彩调、学彩调、唱彩调的身影。“永福人太喜欢彩调了,逢年过节唱,婚嫁喜事唱,开业庆典唱,街头休闲唱,过去下田做农活都要唱上两句。”63岁的彩调迷唐国柱开心地说。

作为彩调的主要发源地,永福县近年来对彩调的传承、挖掘与再创作的步伐从未停止。该县将彩调团转型为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传承保护中心,专门从事彩调艺术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展演;结集出版《永福彩调史稿》等书籍,为彩调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出台《永福县戏曲创作演出奖励办法》,激发剧作家的创作热情;通过常态化开展戏曲进村、进景区景点等形式,为永福彩调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永福县还先后在罗锦镇中心小学等7所小学开办少儿彩调培训班,带动全县更多少年儿童加入彩调的保护、传承行列之中。

“那嗬嗨,彩调一唱喜洋洋。”在罗锦镇金福村,回乡过年的李家燕正在用手机直播彩调演出。“看的人还挺多,有时直播间观众数量有上千人。”李家燕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互联网视频直播平台,用年轻人喜欢的传播方式,让彩调得到更多展示的机会,让更多年轻人接近它、认识它、传承它。

2025年2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彩调一唱喜洋洋乡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