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龙岩市永定区坎市镇的街道上人头攒动,人们陆续开启了新一天的忙碌 。
龙岩市永定区人民法院坎市人民法庭内,副庭长江晓冬接过书记员递来的新卷宗,也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
原被告双方对案涉工程是否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施工各执一词,这个问题如果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就必须通过鉴定找答案。而对案涉工程进行鉴定,鉴定费可能高达10万元。可是,这个案件的标的额仅为4万余元。也就是说,当事人即使通过鉴定赢了官司,双方还得倒贴鉴定费。这个案件一旦鉴定,没有赢家。
阅卷后,江晓冬陷入了沉思,也明白了为什么这起标的额不大、法律关系并不复杂的承揽合同纠纷拖了3年都还没个结果。
争锋相对
“陪他打到底”
这是一起承揽合同纠纷。2021年4月,原告老黄与被告甲公司签订了《承揽协议》,承包了甲公司的“旧厂房拆除及新厂房搭建工程”,包工包料。期间甲公司支付了大部分的工程款,还剩4万多元的尾款没有支付。甲公司确认尚有尾款未支付,但认为老黄未按原定的施工方案施工,工程质量存在问题,要相应的扣减工程款。
“工程存在何种程度的瑕疵?”
“现在按原定方案对工程返修的可能性有没有?”
“双方之前协商的分歧点在哪里?”
江晓冬带着这些问题来到案涉工程现场,打算先把案件情况了解透彻,再做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
“当时我是让他这么做的,我也给他画了图纸,结果没有按照图纸上的来……”
在现场,甲公司的负责人老刘对照着设计图纸,一一指出了老黄施工与设计图纸不一致之处。
“现在能不能按原施工方案返修?”第一个问题搞清楚后,江晓冬尝试引导当事人往解决问题的方向去。
“说起这个就来气。找了老黄说了好几次,他一副与他无关的样子。本来就是他没有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还好意思来起诉我,要打官司就打,我陪他打到底。”老刘越说越激动。
江晓冬有了调解的思路,但显然这不是一个调解的好时机。
破解僵局
算算“经济账”
回到办公室,江晓冬结合现场调查的情况和卷宗材料,对案件又进行了一次梳理,调解的方案也逐渐成形。先前的现场调查看似无功而返,但江晓冬却不这么认为,她始终觉得,调解不是和稀泥,得先把案件事实查清楚,才能找到“最优解”。
“老黄,我去现场看过你做的工程了,确实没有完全按照图纸来做,你没有做的部分甲公司要找人来加固。”江晓冬通过电话,把现场调查的情况告知了老黄。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老黄不再一接电话就滔滔不绝地诉苦,电话对面换成了许久的沉默。
江晓冬知道了,老黄对自己做的工程心中有数,便“乘胜追击”,给老黄算了算“经济账”。如果进行鉴定,一来是鉴定时间长,二来鉴定涉及高空作业,鉴定费用大概要10来万。如果鉴定结果对老黄不利,就要承担部分的鉴定费,这么一算,即便最后赢了官司还要“贴钱”。
“该给我的钱给我就行了……”老黄松口了。
拨云见日
找到“最优解”
调解不是迎难而上,要因势而为。在老黄愿意调解后,江晓冬也想“趁热打铁”,但考虑到老刘可能还在气头上,专门等到隔天才给老刘打电话。
江晓冬同样给老刘梳理了诉讼成本和诉讼风险,老刘终于打消了要把官司打到底的想法。
双方都同意调解了,现在剩下的问题就是甲公司还需向老黄支付多少工程款?
“我们之前有给过老黄4000块,这个要扣除。还有老黄做的工程有瑕疵,需要扣减一些工程款。”
“4000块我确实收到了。现在加固那个工程行情价大概就是两万来块。”
连续三天,江晓冬一共给双方打了20多通电话。20多通的电话沟通,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小。离调解成功,只剩“临门一脚”。在第三日的上午,老黄提出了具体的金额,但表示要和工友再商量一下。考虑到老黄其中一个工友腿脚不便,江晓冬就亲自赶到了老黄工友住所的附近进行调解。
从下午1点一直持续到6点,经过多轮的协商,老黄以及他的工友们与甲公司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由甲公司支付1.5万元尾款,双方纠纷就此了结。次日,双方一同前往坎市法庭签订了调解协议。
“到账了,到账了,终于拿到这笔工程款了,谢谢江法官!”双方刚签订完调解协议,老黄当场就收到了工程尾款,语气中显得颇为激动,“这笔钱我和工友们足足等了近3年!”老黄对江晓冬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
办案心语
永定法院坎市法庭
江晓冬
人民法庭审理的案件大多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小案”。对于老黄这个案件,调解是节约诉讼时间和成本、达到双赢共赢的“最优解”。但当事人受情绪等因素影响,往往容易“当局者迷”,为争一口气,做出不理智的选择。作为法官,就要用好自己的专业,用足自己的耐心,帮助当事人“拨云见日”找到“最优解”,把小案件办出大民生。
供稿:永定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