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克拉马托尔斯克、斯拉维扬斯克和巴赫穆特的顿涅茨克地区东部已被俄军控制。捷尔任斯克作为乌克兰东部防线的支撑点,具有战略地位,控制着通往顿巴斯腹地的交通线,是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重要的军事物资集散地和指挥中心。
捷尔任斯克城市北部与斯拉维扬斯克相距30公里,是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的战略纵深。城市南部与巴赫穆特相连,构成乌军在顿涅茨克东部的重要防御节点。通往克拉马托尔斯克的铁路和公路干线均途经该市,使其成为乌军后勤补给的关键枢纽。
战役爆发前,乌军已在该地区部署大量兵力。乌军在城市周边构筑多层防御工事,包括混凝土掩体、反坦克壕沟和地下指挥所。城区内的工业区和居民区被改造成防御阵地,街道设置路障和反坦克障碍。这些准备工作表明乌军对捷尔任斯克的战略价值有充分认识,并准备进行防御。
乌军投入包括"亚速营"在内的8个作战旅,总兵力超过4万人。这支部队中不乏经历过马里乌波尔保卫战和哈尔科夫反攻战的老兵。来自波兰、英国等国的外籍军事顾问和志愿军人员也参与其中,为乌军提供技术支持和作战建议。
乌军部署240辆坦克和装甲车、340门火炮。在城区内,乌军构建127公里的环形防御工事,其中包括328个永久性火力点,652个临时掩体,以及86公里的反坦克壕沟。这些防御设施形成多层次防御体系。
俄军以第51集团军为主力,部署三个近卫独立摩托化步兵旅。"瓦格纳"集团残部和"风暴Z"等组织也参与这次战役。俄军还在战区部署7个机械化步兵旅、4个炮兵旅和2个战术导弹旅,总兵力达到5.5万人。在装备配置上,俄军投入560辆主战坦克和装甲车、842门火炮。
俄军依托火力,采取"火力覆盖、逐点突破"的战术。新型电子战装备使俄军在信息化战场上占据主动,能够有效干扰乌军的通信网络和GPS导航系统。俄军还部署针对商用无人机的干扰系统,限制乌军在侦察和火力引导方面的能力。
除常规火炮系统外,俄军还投入从朝鲜购得的170毫米谷山大炮,这种火炮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的特点。"郁金香"240毫米重型火箭炮系统的部署增强俄军的火力打击能力。战役最后一周,俄军向乌军阵地发射超过98000发炮弹,平均每小时的炮击密度达到586发,这种高强度火力打击对乌军防御体系造成压力。
苏-34和苏-35等战机执行对地打击任务,使用改进型FAB-1500空中制导炸弹,这种武器能够在15公里外实施打击,降低俄军战机被防空火力击中的风险。整个战役期间,俄空天军共实施1286架次战斗起降,投放各类炸弹3750枚,这种空中打击与地面火力的协同作战,提升俄军的作战效能。
由于西方国家延迟提供弹药,乌军的日均炮击次数骤降至俄军的六分之一。装甲部队因缺乏备件维护,战斗力下降。这种补给不足的状况影响乌军的战场表现,导致防线崩溃。
乌军在此次战役中损失惨重,失去坦克147辆、装甲车93辆,火炮268门。巷战中,乌军超过8000人伤亡,其中"亚速营"和"克拉马托尔斯克旅"等部队的伤亡率高达75%。乌军在这场战役中的伤亡超过2.6万人,死伤率超过70%。
捷尔任斯克的失守导致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的防线出现13公里的缺口。俄军相继占领托列茨克城市群的11个居民点,巩固俄军的战果,打开通往克拉马托尔斯克的战略通道。这一战役结果可能会对整个顿巴斯地区的军事态势产生影响,并可能改变俄乌冲突的战略走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