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一次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中,成功突破乌克兰军队在该地区构筑的防御体系,攻占这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业城市。此次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军事行动进入新阶段。

第51集团军主力部队在协同作战中发挥关键作用。该集群包括第1、第9和第132近卫独立摩托化步兵旅等正规军精锐,还有“中部”集群志愿部队提供有力支援。这支联合作战群经过精心准备和周密部署,采取多点突破、立体进攻的战术策略,最终突破乌军在捷尔任斯克市构筑的多重防线。

面对俄军的强势进攻,乌克兰军队此前在捷尔任斯克市部署约4万余人的重兵集群。这支防御力量由8个旅级战斗群组成,其中包括经验丰富的外籍雇佣兵团和久经沙场的亚速营精锐部队。乌军充分利用该地区苏联时期遗留的密集矿道和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络,在北约军事顾问的技术支持下,构建纵深达12公里的立体化防御工事群。这套防御体系包括多层地下掩体、反坦克壕沟、混凝土火力点以及复杂的地下通信网络,堪称乌军在顿巴斯地区最坚固的防御阵地之一。

乌军在工程防御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将捷尔任斯克市打造成一座现代化的要塞城市。防御工事的设计充分考虑现代战争的特点,不仅能有效防范常规武器打击,还具备防化武器污染、电磁干扰等多重防护能力。地下坑道系统不仅用于部队机动和物资运输,还设有完备的指挥、通信和医疗设施,使守军能在恶劣条件下持续作战。然而,这套精心构筑的防御体系最终未能抵挡住俄军的猛烈攻势。

乌军的防御部署虽然体现现代防御战思想,但在实际作战中暴露出重大漏洞。防御纵深虽大,但兵力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火力覆盖;过分依赖地下工事,限制部队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虽有北约提供的先进通信设备,但在俄军的电子干扰下,各防区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大打折扣。这些因素最终导致防御体系在俄军的系统性进攻下逐渐瓦解。

俄军在这次进攻作战中展现出高超的战术水平和作战能力。其“分割包围、逐点击破”的战术思想得到充分运用,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成功实现对捷尔任斯克的战略合围。在电子战方面,俄军投入大量电子干扰设备,有效瘫痪乌军依赖的“星链”通信系统,使守军各防区之间难以进行有效协同。

在火力支援方面,俄军集中使用TOS-2喷火坦克、温压弹和钻地弹等现代化武器,对乌军地面和地下工事进行精确打击。这些武器系统的效能在城市攻坚战中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钻地弹对地下掩体的摧毁作用,极大削弱乌军的防御能力。同时,俄军广泛运用无人机系统进行战场侦察和火力引导,为地面部队突破防线提供精确情报支持。

在战术执行层面,俄军机械化部队表现出色。在无人机引导下,装甲突击群准确识别并突入乌军防线薄弱环节,随后快速展开,将守军分割成12个相对孤立的街区。这种“切块战术”不仅降低己方伤亡,还有效瓦解乌军的整体防御体系。俄军随后采取逐区清剿战术,既保持进攻势头,又避免不必要的市区争夺战消耗。

捷尔任斯克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该市位于连接顿巴斯核心区域与乌军控制后方的关键交通线上,是乌军东部作战集群的重要补给通道。俄军占领该市后,已切断乌军超过60%的补给线路,这对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的持续作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补给通道的中断不仅影响军事物资运输,还可能导致前线部队弹药、燃料和医疗物资短缺,进而影响作战效能。

捷尔任斯克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术价值。该市地势较高,为俄军炮兵提供俯瞰乌东纵深的有利观测点。从这一位置发射的榴弹炮可覆盖方圆80公里范围内的所有关键交通节点,极大提升俄军的火力打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捷尔任斯克的失陷使得邻近的康斯坦丁诺夫卡面临被围攻的严重威胁,为俄军向西推进打开战略通道。

对乌克兰军队而言,损失尤为惨重。据统计,乌军在此战中的伤亡率高达70%,约2.6万人伤亡,同时损失坦克240辆、火炮340门等大量重要军事装备。目前,乌军在该地区的日均伤亡仍维持在200人左右的高位,这种持续的消耗严重影响着部队战斗力。更为严重的是,防线的崩溃导致士气急剧下降,很多部队出现组织涣散的现象。此外,这次失利可能影响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援态度,使其在获取外部援助方面面临新的困境。

相比之下,俄军在这场战役中取得显著战果。通过占领捷尔任斯克,俄军进一步巩固在顿巴斯地区的战略优势,扩大实际控制区域。这一胜利不仅提升俄军在国际军事领域的影响力,还增强俄罗斯国内民众对军事行动的支持度。从长远来看,这次胜利可能成为俄乌冲突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影响未来的战局发展和政治谈判走向。

捷尔任斯克之战的结果表明,现代战争中城市攻防战的特点已发生重大变化。技术创新、战术革新和综合作战能力的提升,都在这场战役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军事界深入研究和借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