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我们讲了三州七关归唐事件的始末缘由。对论恐热来说,唐朝收复了收复三州七关,就算把刀顶在他后背上了。虽然唐宣宗李忱是真没有继续西进的心思,但论恐热应该能感受到丝丝凉意。
此时他应该巩固地盘,减缓对鄯州的压力,甚至应该和尚婢婢联手。如果他能向鄯州伸出橄榄枝,尚婢婢有极大的可能会愿意合作。因为尚婢婢背后也顶着一把刀,握着这把刀的人,名叫张议潮。
唐宣宗的大中年间(847年正月—860年十月)属于归义军的甜美时光。在创业领袖张议潮、安景旻、阎英达的率领下,沙州军队连败吐谷浑、回鹘、吐蕃势力,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地跨五州的政权。
大家注意一下,归义军初代领袖的名单。
榜一大哥肯定是张议潮,另外两位分别是安景旻、阎英达。
一说到唐朝时期姓安的人,大家会不会有点啥联想?
没错,这位安副统帅就是沙州的粟特人后裔!
张议潮在驱逐吐蕃守将之前,官居沙州大都督,相当于唐朝的沙州刺史(册府元龟),是当地唐人能担任的最高职务。
安景旻是张义潮的副手,位居沙州副都督。
另外,张义潮的母亲也姓安,说不定两位有姻亲关系。
阎英达则是当通颊部落的代言人,官至沙州副千户长。
由此三人的出身可知,沙州举事并不像很多自媒体描述的——它是沙州唐人反抗吐蕃的起义。
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这是一次沙州各族群对抗吐蕃统治的联合行动!”
这种联合属性一直伴随着归义军,从起点直到终点。
随着归义军的崛起,尤其是大中三年使臣到达长安。河西陇右地区的态势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唐朝与归义军东西对进,中间夹着一大堆吐蕃割据势力。其中最大的两个势力集团,正是论恐热和尚婢婢。
如果论恐热向尚婢婢伸出温暖的双手,尚婢婢极有可能会接过橄榄枝。
假如二人联合了,将会形成一个很强大的势力,拥有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四川北部的广大地区,依旧有能力跟唐朝掰掰腕子。
但论恐热,就是论恐热。
他确实伸手了,一只握着刀的手!
他好像完全不在意唐朝西进的威胁,直眉楞眼地杀向了尚婢婢。
我们不清楚,他是怎么想的,反正他就是这么干的。
公元850年(大中四年)9月,论恐热西征的消息传到了鄯州。
尚婢婢马上派出部将阻击,但被论恐热击败。尚婢婢带着鄯州精锐赶到,控制了渡河的桥梁再次进行阻击。可惜又被论恐热击退,无奈之下,尚婢婢只能再次烧毁河桥。但这次的情况跟上次不同,论恐热并没有撤军。他携连胜之势拼死渡河,又一次击溃了尚婢婢的阻击。
随后,两军在鸡项关、白土岭等地多次血战,鄯州军队连续受挫。此时通向鄯州的大门已经敞开,就剩牦牛谷一处天险可以防守。
尚婢婢调集了最后的精锐,派两员大将死守此处。
结果两个将领又发生了意见分歧,副将烛卢巩力建议据险死守。他说:“按兵拒险,勿与战,以奇兵绝其粮道,使进不得战,退不得还,不过旬月,其众必溃”。
可身为主将的磨离罴子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此前的失败都是将帅无能,到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于是诡异情况再次发生,副将干脆摔耙子不干了。
他以身体不适为由,带着部队一走了之。
坚持出兵的磨离罴子被论恐热好顿吊锤,自己的脑袋都成了战利品。
我再次重复一下之前的观点,尚婢婢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他的部队也称不上“天下强兵”。
从上次将领不听号令私自出兵,到这次将领自行撤军都可以说明,尚婢婢的鄯州军也就是乌合之众而已。
仗打到这个地步,尚婢婢就算智计百出也没辙了。
鄯州城内存粮不多,据城防守就是死路一条。他只能带着残兵败将向西逃走,取大斗拔谷(扁都口)穿祁连山,进入了甘州(甘肃张掖)西部。
不过,尚婢婢也留下一颗火种以待日后卷土重来。
他把大将拓跋怀光留下守城,能守住最好,实在守不住就在附近打游击。
尚婢婢西逃的举动救了鄯州,论恐热得到消息后,带着数千精锐穷追不舍。
就这样尚婢婢在前面跑,论恐热在后面咬着牙追,一直追到了瓜州(酒泉锁阳城)附近。
到这里论恐热突然就收兵了,《资治通鉴》给了一个解释:“至瓜州,闻怀光守鄯州,遂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
司马光的这个解释有点站不住脚,论恐热就是从湟水河谷一路追过来的,那么可能跑到河西走廊了,才知道拓跋怀光在守鄯州?
另外,论恐热撤军时还做了一个举动。
他纵兵大掠,《通鉴》里记载为“遂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丁壮,割掉老人、妇女的鼻子,用长枪刺穿孩童,放火焚烧房屋,最终的结果是“五千里间,赤地殆尽。”
下一个问题是论恐热到底掠夺了哪些州县?
《通鉴》里只是粗略记载了“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新唐书吐蕃传》里倒是有个稍微详细些的记载“恐热大略鄯、廓、瓜、肃、伊、西等州,所过捕戮,积尸狼藉”。
可惜这个记载有瑕疵,伊州和西州在新疆,论恐热走到瓜州附近就撤军了,他连沙州(敦煌)都没到,怎么可能去掠夺更西边的哈密和吐鲁番呢?不过,瓜州和肃州受到掠夺倒是有可能,也就是《通鉴》里写的“河西”。
由此来说,论恐热所掠八州有四个落实了,分别是河西走廊上的瓜、肃两州,以及湟水流域的廓州和鄯州,剩下四个就不清楚了。
再下一个的问题,就是他为啥要这么干?
论恐热的残暴行径让周边地区成了人间地狱。这种蝗虫过境的做法只能说明论恐热没有信心稳定统治这些地方。可他明明大胜尚婢婢,打得他不敢回头东望了呀?!
关于这些不合常理的地方,之后会一一出解释。
论恐热的暴虐举动,成就了拓跋怀光。
他鼓动将士死守城防,反正都是个死,跪着死,还不如站着死。结果鄯州军民同仇敌忾让论恐热屡攻不克。
论恐热帐下也不是没有好人,他的禽兽行径让部将都难以忍受。
当年他在松、渭两州掠夺,就有部将投降了尚婢婢。这次大掠八州“所过捕戮,积尸狼藉”,导致“麾下内怨,皆欲图之”。
这些部将都跑去投了拓跋怀光,反倒让他声势大振。
势单力孤的论恐热又想起了唐朝,但这次他可没实力进攻了,他想的是从唐朝借点兵。
他在大营里放话道:“这帮傻子都不看好我是吧!我跟你们说老子在唐朝有人,等我从唐朝借五十万大军回来弄死这帮孙子!!”
然后他就给唐朝送信,要求唐朝册封其为赞普,以渭州(甘肃陇西县)为中心,成为唐朝的属国。
唐宣宗接到表章都惊了,心想“几个菜啊,醉成这样?!”
直接来了个大写的NO!
不成想,论恐热跑到了边境线上,吵吵把火地要去长安唠十块钱的。
唐朝君臣也懵了,不知道他来干啥。
是来聊当想赞普被拒的事儿呢?
还是来要之前归还三州的酬劳呢?
或者是当年进攻盐州被捶了,来找场子呢?
唐宣宗李忱又把陆耽派去了,同时为了稳妥起见,还下令泾原、灵武、凤翔、邠宁、振武等镇加强戒备,随时准备出兵协助。
但一路都很顺利,大中五年(851年)五月论恐热跟着陆耽到了长安。
接待他的人换成了尚书左丞李景让,论恐热上来就开始白呼,把自己的地盘、军队狂吹了一番,然后提出了要求。
《通鉴》的原文是这么描述的“恐热气色骄倨,语言荒诞,求为河渭节度使。”
这次调门总算低了点,没提赞普的事儿,要求唐朝封他做河渭节度使。
李景让听完差点没乐了,心里说:“你真以为我们傻啊!就您现在混的那成色,地球人都知道,还装啥呀?现在我们跟沙州的张议潮已经联系上了,他把河西那边都打的差不多了。这会儿皇帝美的半夜睡觉都会笑醒过来,有没有你论恐热,也不差啥事啊。
”你要是老老实实投奔唐朝,打个工啥的,说不定朝廷还真能养你到死。当河渭节度使那就是想多了,皇帝铁定不能答应!”
于是,李景让就开始跟论恐热打哈哈,主要聊了最近的最近天气,说了半天一句有用的都没有。
唐朝没答应论恐热,但面子上的事儿还得做足。
李忱在朝堂上亲自接待了他,按照接待普通使臣的礼节,亲切慰问了一番,给了点钱把他打发了。
论恐热的内心很失落,回程走到咸阳桥上的时候,恨恨地说了一句,“我举大事,觊得济此河与唐分境。”
这话的意思,就是你们别嘚瑟,等老子重振旗鼓跟唐朝以这条河划分边界。我之前就说过,论恐热就是有再多的毛病,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有一个百折不挠的灵魂,都混到这份上了,依然不能撼动他的野心。
咬牙切齿地说完了,论恐热就回了洛门川。
此处是他发际之地,当年他就是以洛门川讨击使的地位扯起了大旗,一跃而成陇西最炙手可热的军阀。
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十年里,他曾如此接近成功,也曾手握千万人的命运,可现在一切都被雨打风吹去,他又回到了原点。
可能老天都烦他了,或者是坏事做的太多了,注定要遭天谴。
论恐热驻扎在洛门川期间,渭水流域阴雨连绵,部队的粮食都吃光了。手下一看,跟你混三天饿九顿,那还混啥啊,全部跑没影了。他的身边就剩了三百多人的铁杆,论恐热无奈,只能离开洛门川去廓州找点吃的。
应该说,这时的江山天下已经和论恐热没啥关系了。不管是东边的唐军,还是西边的归义军都不是他能挑战的存在。甚至就算夹在两大势力之间的割据力量,论恐热都算不上强横。
由于过去的倒行逆施,论恐热的名号已经臭了,周边的吐蕃人都不拿正眼看他。
但论恐热不这么认为,他坚定地认为乱世之中必有他一席之地,而且应该是很靠中心的位置。
这种事儿放在一个枭雄身上,一般都叫“心怀天下”,放在其他人身上呢,就叫心里没数。
不甘寂寞的论恐热,经常串联周围的小部落袭扰鄯州,弄的拓跋怀光不胜其烦。但论恐热这么折腾,也没带来啥好处,周边部落越来越烦他,认为他是一个麻烦制造者。
《资政通鉴》记载了论恐热的窘境:“论恐热寓居廓州,纠合旁侧诸部,欲为边患,皆不从;所向尽为仇敌,无所容”。
就是说大家都烦他,他张罗的事儿,大家都不去。
不但如此,周边势力都成了仇人,天下之大,已无他的容身之地。
公元866年(唐懿宗咸通七年)二月,论恐热的仇人跑到鄯州将论恐热的虚实和盘托出,拓跋怀光调集军队实施突袭,大败廓州军队。
同年十月,拓跋怀光再次出动。估计他又得到了密报,亲率五百轻骑长途奔袭,生擒了论恐热。
抓住论恐热后,拓跋怀光痛斥他多年以来的倒行逆施,砍了他的双脚,就像他对民众所做的那样,任其在血泊里哀嚎。然后将其脑袋砍下,送到了长安。
可能会有人奇怪,拓跋怀光是尚婢婢的部将,砍了论恐热的脑袋,应该送给尚婢婢请功啊,为啥送到长安了呢?
原来自公元850年,尚婢婢被论恐热打跑了,越过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以后,人就消失,再也没出现在历史记载之中。
学者们对尚婢婢的消失,进行过一些分析,我们一会儿讲到。
尚婢婢消失了,拓跋怀光得活着啊。
在当时那种乱世之下,单蹦一个人混是很危险的,抱个大腿是最好的选择。鄯州附近能抱的大腿也就是张义潮了,于是在拓跋怀光守鄯州的十几年里,两个势力眉来眼去是必然的。
到了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唐朝把河陇之地分拆为了秦州、凉州、瓜州三个节度使管理。
这也就意味着,归义军的地盘缩小,不但张议潮拼死拼活拿下的凉州被唐朝摘了桃子,就连西州、鄯州、河州也被分走了。[1]
为了补偿张议潮给他头上扣了河西十一州观察使的帽子,大概就在此时拓跋怀光摇身一变成了唐朝将领。
因此,在《唐懿宗实录》里写道:“义潮又奏,鄯州城使张季颙押领拓跋怀光下使送到尚恐热将,并随身器甲等,并以进奉。”
也就是说,突袭论恐热的行动是由唐朝派到鄯州的城使主持的,拓跋怀光的身份是鄯州城使的部下。
由于张议潮是十一州观察使,有观察一下的职责,所以还得从他那里走一下。这就是张议潮向朝廷奏报的原因,很多人因为有这条奏折就认为拓跋怀光是归义军部将,杀死论恐热的行动由他发起,其实鄯州和拓跋怀光已经是唐朝直接管理了。
所以,论恐热的脑袋是要送到长安去的,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点价值了。
《通鉴》在写完论恐热被杀之后,对他的部下还有一段叙述:“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邀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由是衰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这段记载提到,论恐热的部下准备向东逃去秦州(甘肃天水),但走到河、渭两州(甘肃临夏、陇西)地界时,遭到了尚延心的痛击。部众向南逃走,《通鉴》写的是“迁于岭南”。
这里的“岭南”,恐怕不能理解为湖广地区的“五岭以南”,而是某座大山以南。我个人感觉可能是岷山以南,反正就是往南迁徙了。
然后司马光就望文生义,写了个“吐蕃由是衰绝,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在司马光的认知体系里,从此以后吐蕃就彻底完了。“乞离胡”,也就是身在拉萨的云丹政权不知所终。
以司马光的认知来说,这番论述确实没错,吐蕃势力确实再没翻起声浪。但我们知道,论恐热完了,不代表吐蕃完了,云丹和沃松两个小政权还在。
我们讲完了河陇乱局,会把这两个小政权的后续讲一讲。
干掉了论恐热,肯定是个重大事件,毕竟不管好坏,他都是个横行一时的狠人。
当年也就是没有微博,否则杀了论恐热肯定能上热搜。
因此其他唐史也有相关记载,但这一来就出了问题,到底谁杀了论恐热就有了分歧。
《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文献通考》里也叙述了论恐热被杀的过程,但杀他的人变成了仆固俊。
《册府元龟》的记载为:“懿宗咸通七年十月,沙州张义潮奏,差回鹘首领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蕃寇,斩尚恐热,传首京师。”
大家注意啊,是张议潮“差”仆固俊与论恐热交战,而后杀之。
《新唐书·吐蕃传》是这样描述的,“会仆固俊与吐蕃大战,斩恐热首,传京师。”
这里写的是“会”,根本没提张议潮的事儿。
那么是“会”呢,还是“差”呢?
是拓跋怀光呢,还是仆固俊呢?
反正有一个是假的!
道理很简单,论恐热没长两个脑袋!
这样一来,就得看看拓跋怀光和仆固俊了。
他们是从哪儿来的,在哪儿混的,有没有可能砍了论恐热的脑袋。
拓跋怀光从名字上看应该是个党项人,有关他的出身,史料里没有任何记载。
他第一次出场就已经是尚婢婢的部将了。
公元848年,论恐热派大将莽罗急藏率兵二万西征,拓跋怀光在南谷大破之,急藏投降。
由此推测,拓跋怀光应该是生活在河陇地区的党项土著,因此直接就跟着尚婢婢干了。
至于仆固俊,他是回鹘人,属于回鹘西迁的一支。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盘后,大量回鹘部众南迁。
一部分逃到唐朝,一部分逃到了河西走廊的甘州,还有一部分逃到了天山附近。
仆固俊就属于逃到天山的一支,这些回鹘部落散居在北庭、西州和伊州附近,形成了一些大小不等的割据势力。
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北庭回鹘在仆固俊的领导下崛起。
《通鉴》记载:“咸通七年,春,二月,归义节度使张义潮奏北庭回鹘仆固俊克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此事件也被视为西州回鹘政权建立的标志。
仆固俊打下西州的时间与拓跋怀光首次进攻廓州的时间吻合,同为咸通七年二月,此时距论恐热被杀只有七个多月。有没有可能仆固俊在打下西州后,带兵越过伊州、沙州、瓜州、肃州、甘州,再穿越祁连山,到廓州去砍论恐热的脑袋?
要知道,沿途各州都在张议潮手里,没有他的准许,仆固俊连伊州都过不去。
有没有可能张议潮命令仆固俊率军东进,给了论恐热最后一刀呢?
从归义军和西州回鹘的交往上看,二者基本属于各自独立运作,不但看不出有隶属关系,甚至都谈不上和睦。
比如敦煌文献保存了一份写成于869年的表奏,名为“归义军张淮深上唐王朝表”。其中的张淮深是归义军的第二代领袖,张议潮的侄子。这份表奏写的就是张淮深率军西征,打的仆固俊只剩下了西州。
但短短几年后,形势便出现了逆转。
法藏敦煌文献记载仆固俊在乾符三年(876年)东进,从归义军手中夺取伊州。
由此可见,归义军与西州回鹘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
那么在张议潮时期,仆固俊会不会听他的号令,深入河陇千余里去收割论恐热呢?
大家想一想啊,这么做有多大的风险。
如果途中张议潮翻脸了,仆固俊就不是千里收人头,变成千里送人头了。
如果仆固俊走到沙州,他主动翻脸了,那张议潮就是引狼入室。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仆固俊杀论恐热,既不是“差”,也不是“会”,可能根本就不是他,而是拓跋怀光干的。
讲到这里终于把论恐热送走了,关于他的事迹老布整整讲了八期。
不夸张的说,这是网上有关论恐热与河陇乱局最详细的叙述了。
老布是想通过论恐热与尚婢婢的军阀战争,告诉大家在吐蕃王朝崩溃和唐朝晚期的背景下,河陇都发生了什么,有哪些人崛起,有哪些人陨落,各势力之间在如何博弈。
历史有自己的规律和惯性,不会因为谁出生就转向,也不会因为谁死亡就休止。
就像论恐热死了,不代表河陇乱局终结。
他既不是乱局的发起点,也不是乱局的终结点,河陇的乱局依旧再延续,河陇的百姓依旧在深水火热之中。
他不过是趁着这股风起飞,最后摔得粉身碎骨的倒霉蛋。
《通鉴》对论恐热的最后一段记载里,还提到了一个人,他就是尚延心。
下一期,咱们就来讲讲这位尚延心,以及他背后的温末势力。
最后再多说一句,大家对这段历史中还有哪些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告诉我。反正没几期了,能讲的,我就顺便都讲了。
参考书目:
[1]、《敦煌的归义军时代》_冯培红;
[2]、《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汗国》_付马;
[3]、《唐代吐蕃将领恐热的生平事迹及影响》_王高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