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卫生健康崇高职业精神,山东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大众新媒体大平台·健康山东云平台持续推出“鲁医风采”系列,介绍山东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典型事迹,广泛凝聚建设健康山东的力量,更好保障人民健康。
张晗,1969年12月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主任医师、眼科主任。从医33年来,张晗一直致力于白内障诊疗、眼外伤功能重建、青少年近视防控等工作。在临床一线,他成功开展各类白内障手术8万余例;在祖国边疆,他化身“光明使者”,为5万余名患者送去光明;在科研前端,他在国际创新提出眼前节功能重建的概念。他曾获得亚洲防盲基金会“个人先进奖”、“第十届中国优秀眼科医师”、“山东省科学进步奖(第一位)”、山东援疆“光明行”光明使者等荣誉。
精进不休,以技术革新推动眼科学发展
1991年大学毕业后,张晗正式成为一名眼科医生。当时,恰逢启蒙老师从国外带回国际上的前沿理念和技术,国内鲜有实践。先进的技术不能造福患者,张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一有空闲,他就对照录像带和书籍自学术式,反复研究,甚至买来猪眼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晗成功实施了第一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成为山东省内为数不多、最早成功开展该术式的医生。后来,他又率先在省内开展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张晗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眼前节功能重建”的概念,致力于眼外伤二期功能重建,并开创性应用无后囊膜支撑固定多种人工晶体为患者恢复视力,造福无数患者。针对传统国际眼外伤分类不足的问题,张晗首次提出并大力推广眼前节损伤分类方法,引导医生和患者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恰当处理,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此外,张晗始终秉承创新赋能的理念,坚持以科研技术创新,推动临床诊疗水平跃升。针对可折叠人工虹膜存在的技术缺陷,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种带襻三段式可折叠人工虹膜,为虹膜缺损的患者带来了复明的希望。
履践致远,以医者仁心点亮“光明人生”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何为良医?在张晗看来,一名合格的医生,既要有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还要有兼济天下的仁爱之心。在这份医者情怀的驱使下,2004年,还在读博的张晗自发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免费为2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做了复明手术。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光明行”。
2014年,张晗正式策划并发起“光明行”系列健康公益活动,并先后多次到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等地,行程10余万公里,累计救助3000余名白内障患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行至一地,张晗都会带领着“光明行”团队成员,从建章立制到人才培养,无一不倾囊相授,努力推动当地医院眼学科建设。10年“光明行”,为祖国边疆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光明行”系列健康活动,也被当地群众盛赞为“建在老百姓心坎上的工程”。
此外,作为科室领军人,张晗还是“复明4号”的“掌舵人”。“复明4号”是亚洲防盲基金会捐赠给山东省的流动白内障手术车,20多年来,持续奔走于山东省各个地市,先后为5万余名白内障患者“点亮光明”。
针对另一类高发的眼健康问题—近视,张晗与团队将近视防控端口前移,专门筹备成立青少年眼健康科普基地,带领团队研发大量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近视防控设备,巩膜交联设备等多个项目填补了国际空白。
弦歌不辍,以硬核担当诠释大医风范
从医多年,张晗对职业的认知愈发成熟。在他看来,“医生”不应该是一个谋生的手段,而是一份责任。正是这份责任,敦促着张晗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努力为眼科事业的发展培养后继之才。
作为眼科学的领军人,他坚持深入基层“传帮带”,定期举办技术推广公益培训班,帮助上百名医生熟练掌握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为全省基层医疗机构培养眼科学骨干,无数患者为此受益;作为学科发展的带头人,他竭尽所能为科室医生提供国家、省级学习成长平台……
“努力做一名有情怀、有温度的医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张晗是这么说的,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实践着。33年弹指过,如今,张晗依然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他说,“要让更多人‘看见’。”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策划 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