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已经成为医院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力量。学科带头人与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成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民生难题、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的“金钥匙”。
就在不久前,嘉兴一院成功将命悬一线的李先生(化名)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李先生因早年发生心肌梗死,安装过冠状动脉支架,此次因长期高强度工作等原因出现了“无休止室速”,送医时已在死亡边缘,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莫斌峰带领团队紧急讨论,果断决定采用“无休止室速的急诊射频消融术”为李先生搏得一线生机。
“对器质性心脏病相关性室性心动过速进行射频消融,是所有心律失常中最困难的,加之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消融过程随时可能发生意外,手术风险非常高。”手术由莫斌峰主刀,经过3个多小时最终顺利完成。一周后,莫斌峰又为他进行了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术后5天李先生复查动态心电图没有再发室速,心脏彩超结果提示其心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意识到自己终于从“鬼门关”回来了,李先生与家人喜极而泣。
几个月前,73岁的徐大伯(化名)隐约感觉四肢疼痛,胸口也有些不适,一直没太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有加重的趋势。于是,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嘉兴一院就诊。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徐大伯的第四胸椎椎管内有一颗“石子”大小的肿瘤,怀疑是脊膜瘤压迫脊神经造成的疼痛。神经外科副主任张广宁带领团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最终决定手术治疗。
要知道,这是神经外科难度最大的手术之一,医生要在显微镜下,把患者的脊椎打开,取出肿瘤,再恢复原样。“这样的手术,只要有一点点差错都可能导致患者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结果。”张广宁说。幸运的是,手术过程非常顺利,不到3小时,张广宁就成功将徐大伯胸椎中的肿瘤完整切除,并完整保留了脊髓神经。肿瘤的病理检查结果也证实是脊膜瘤。术后第三天,徐大伯的疼痛感明显好转,肌力恢复了,也可以正常下床活动了。
莫斌峰和张广宁都是嘉兴一院2024年新引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莫斌峰是左心耳封堵全球带教专家,擅长各种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手术,尤其是疑难心律失常,以及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和无导线起搏治疗。张广宁曾在济宁医学部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职,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16年,在行业内享有很高声望,被誉为“大脑守护神”,对脑肿瘤、神经脊髓脊柱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及脑血管病均有深入研究和丰富的诊治经验。他们的加入,为嘉兴一院打造高峰助添了强劲的人才支撑。
2024年,嘉兴一院持续加强“人才领航”计划,加大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及博士人才的引进力度,成功招纳学科(学术)带头人2名,博士人才6名,累计自主培养博士人才11名,“赋能中层”管理能力再提升外出轮训专项活动72人,管理人才及业务骨干出国境进修7人。“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模式,使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单兵作战”到“团队赋能”,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