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煌煌乎其夜,灿灿乎其城。近年来,北京的夜经济持续升温,并呈现出多元化、高品质的发展趋势,这得益于政策效应的有力显现和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既要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在优化“夜”态布局上做文章,也要坚持首善标准,以特色亮点为驱动,不断强化服务强保障。各方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定能推动北京夜经济不断繁荣发展,激活新“夜”态消费一池春水,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今年春节,京城大大小小的新春灯会、灯光秀为冬季夜间消费注入了新活力。各大灯会活动通过设置美食街区、引入冰雪运动等方式,让京城的冬季夜间消费更有烟火气。
元宵佳节之际,“夜游赏灯”成为不少北京市民的首选,从北京世园花灯艺术节到“2025年京彩新春彩灯嘉年华”,一场场新春灯会为京城的冬季夜间消费带来了浓浓的烟火气。精彩的花灯盛宴还未结束,一些数据已经初步显示了灯会的带动效应。在线旅游平台上,“元宵灯会”搜索量同比上涨超过300%;春节期间世园国际度假区游客接待量创新高,累计接待游客6.57万人次,京彩嘉年华累计接待游客约11万人次,纷纷实现“开门红”。
煌煌乎其夜,灿灿乎其城。近年来,北京的夜经济持续升温,并呈现出多元化、高品质的发展趋势,这得益于政策效应的有力显现和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从2019年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即“夜经济1.0版政策”),到相继推出“夜经济2.0版政策”“夜经济3.0版政策”,再到2024年4月,北京市商务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陆续出台激励政策,不断点亮京城新“夜”态,激活夜间消费活力,推动夜经济提档升级。
在实践中,北京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成功培育出包括蓝色港湾-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等“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融合消费打卡地和品质消费生活圈点位;通过采取发布“夜游推荐指南”“夜间消费地图”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夜游、夜食、夜购等场景持续释放消费潜力。第十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组委会近日发布的《2024年北京文化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推出“夜京城”22个地标、73个打卡地、34个生活圈,“京彩灯会”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0余万人次。事实表明,“夜经济”已成为推动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夜经济发展空间巨大、潜力无穷。2月5日召开的2025年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提出:“全方位扩大消费,加强文商旅体融合,创造多元化消费场景。”发展夜经济,是全方位扩大消费的重要内容,也是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单位应当以蛇行千里的劲头担当作为、锐意进取,推动北京新“夜”态持续绽放光芒。
首先,要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在优化“夜”态布局上做文章,并以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为抓手,推出更多特色消费新项目、新场景、新空间。同时,依托北京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存量挖潜”上下功夫,如延时开放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加大夜经济的文化供给力度,激发夜经济更大活力。
其次,坚持首善标准,以特色亮点为驱动,不断强化服务强保障。推进夜经济发展,既要乘势而上,又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跟风,要善于从消费者需求和体验角度出发,依靠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赋能,精准分析问题,洞察消费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锻长板补短板。比如,完善交通、安全、卫生等公共配套服务,增加夜班公交线路、加密车次;增设停车位、改善照明设施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贴心到位的服务。
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经济活力的“先手棋”,是北京夜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有关部门应当锚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目标,紧扣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让监管更有力度,服务更有温度。应深入一线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倾听经营主体和消费者的心声,扎实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将经营主体和消费者的诉求建议转化为务实举措。各方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定能推动北京夜经济不断繁荣发展,激活新“夜”态消费一池春水,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