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开年,一场地震突袭青藏高原。

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灾情就是命令,包括运20、米-17和众多无人机都赶赴救灾现场,出了大力。

然而,有外国媒体根据现场视频做了“分析”,得出“结论”说中国直20直升机貌似“还不太行”——不然怎么没在视频中发现它,而只有去救灾的米-17呢?


我们都知道,10吨级直升机在全球范围内用途广泛,直20正是这一级别的典型代表。作为一款多用途平台,直20可以派生出多种改进型号,例如用于海上救援、导弹发射以及侦察任务等。在国际上,同级别的直升机主要包括美国的“黑鹰”系列和俄罗斯的米-17系列,三者性能相近,但直20由于诞生时间较晚,反而具备后发优势,采用了更多先进技术。

然而,上个月西藏定日县发生地震后,救援行动中出动的直升机以俄制米-17为主,直20的出现频率较低。这一现象引发了一些媒体,尤其是印度和东南亚部分媒体的猜测。他们质疑直20是否因技术不成熟、操作性能不足或高原适应性存在问题而未能参与救援。 定日县平均海拔约4300米,属于典型的高原环境,对直升机的飞行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 这些媒体据此推测,直20可能仍处于测试阶段,或无法胜任高原任务。



米-17救援现场

事实上,这种猜测更多是基于主观臆断而非客观事实。直20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型直升机,其高原性能早已通过多次测试和实际任务得到验证。救援行动中直升机的选择往往基于任务需求、部署位置和综合效率等多重因素,而非单一机型的性能局限。因此,所谓“直20不具备高原能力”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更多是外媒对中国装备发展的曲解。

直20直升机于2013年首飞,并在2019年阅兵式上首次公开展示。作为我国首款装备全权数字电传控制系统的直升机,直20在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与之前的“黑鹰“”直升机以及我国陆军航空兵和空军部队装备的米-17系列直升机相比,直20在操纵性能上达到了全新的数字化水平,显著减轻了飞行员的操纵负荷,并提升了直升机的机动性。这一技术进步不仅是直升机升级换代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我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陆航突击梯队。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直20搭载的是国产涡轴-10系列发动机,性能已超过黑鹰直升机使用的T700发动机。这种强大的动力系统为直20提供了稳定的功率输出,使其能够在复杂环境下执行多样化任务。

回顾2008年汶川地震,我国直升机工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当时出动了110多架军民用直升机参与救援。其中,10吨级别的直升机主要依赖进口机型,包括美制黑鹰直升机以及俄制米-17系列直升机。黑鹰直升机在救援中表现优异,而米-17系列中的米-171、米-17V5型也扮演了关键角色,特别是V7型,适用于高原环境。同期,印度军队装备的米-17V7型直升机比我军要多,主要部署在与我国接壤的地区以及印控克什米尔。

在2008年左右,我国能够执行高原任务的直升机主要依赖美俄进口机型。米-17V7型的尾舱采用货桥式设计,可以放下作为坡道,吉普车可以直接开进货舱,便于执行多种任务。此外,我国当时还装备了少量国产直8直升机,其吨位略大于“黑鹰”和米-17,仿制自法制的“超黄蜂“”直升机。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任务环境复杂,已是川西北高原地带,直8主要被部署在绵阳等地区,分派到的任务不如“黑鹰”和米-17多。

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对直升机发动机的稳定性和持续功率输出提出了极高要求。具备高原能力的直升机不仅需要发动机在稀薄空气中稳定工作,还需具备足够的功率储备,以应对多样化的任务需求。所以,让中国直升机上高原,胜任高原多样化任务,一直是中国航空人盯紧了要突破的重要目标。


“黑鹰”在汶川

直20的成功研制和列装,标志着我国直升机工业在高性能、全地域作战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为未来的应急救援和军事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月13日

晚19点~21点

2025《航空知识》《问天少年》订阅开启!

官方渠道,每期全国最快发出

双刊含赠约六一折!

开播下单还有机会获得神秘好礼

↓直播预约入口↓

2008年后,中国直升机的发展线路图更加清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直升机工业实现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在发动机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17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联合十余家单位,成功攻克了涡轴发动机的研发难关。高原飞行一直是中国直升机研发团队和航空发动机研发团队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例如,直升机必须能够飞越唐古拉山口高海拔地区,这是上青藏高原的关口,这对直升机技术和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直20直升机 陈肖/摄

直20的成功研制和列装,正是这些努力和突破的直接体现。它不仅填补了我国在高性能直升机领域的空白,还标志着我国直升机工业在高原飞行能力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成就的背后,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辛勤付出,也为我国应急救援和军事任务的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直20列装高原后,在严寒、低压、地形复杂等极端条件下进行了大量训练和搜索救援任务,充分证明了其作为一款真正适应全地域、全时段作战任务的新型直升机的卓越性能。这是我国首款能够适应全地域作战的直升机。众所周知,我国地理条件极为复杂,涵盖高原、冰川、沙漠、滩涂、平原、丘陵、海洋等多种地形,而直20正是首款能够全面适应这些多样化地形的直升机。同时,其全时段作战能力也极为突出,无论是夜间还是复杂气象条件下,均能出色完成任务。

直20的强大性能得益于其先进的动力系统和气动布局设计。这两者的结合使其能够在高原地区广泛执行任务。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气象条件恶劣,天气变化频繁,这对直升机的飞行稳定性、气动性能以及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持续输出功率提出了极高要求。特别是在我国西部横断山脉等峡谷地区,地形复杂、多云多雾,对飞行员的操控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直20配备了高度可靠的自动驾驶系统,以应对复杂环境下的飞行需求。

看直-20雪域高原试飞

根据公开报道,直20研发团队在面对高海拔、多地形、复杂气候等一系列挑战时,成功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为确保直20能够在全疆域、全天候条件下稳定运行,团队进行了大量高原测试,特别是在直升机结冰环境下的飞行性能测试中,克服了重重困难。试飞员多次驾驶直20进入真实的结冰云层,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这一过程极具风险,因为直升机旋翼结冰会迅速导致飞行性能下降,且直升机的飞行速度较固定翼飞机更低,一旦发生意外,处置时间极为有限。

通过这一系列测试和技术突破,直20在高原环境下的飞行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为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关于直20在定日地震救援中露脸较少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技术发展和实际需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随着我国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应急救援中的优势日益凸显。在此次地震中,震区的第一手数据通过卫星和无人机迅速传回指挥机构,使得相关部门能够瞬时作出反应,极大地提升了救援效率。这种技术手段的进步,部分降低了对传统有人驾驶直升机的依赖,因为过去有相当一部分灾区侦察任务只能靠有人驾驶的直升机来完成。

其次,此次定日县地震中,公路运输系统并未受到严重破坏。从新闻画面中可以看到,部队、消防部门以及应急部门的救援车辆迅速驶向震中,表明陆路运输系统保持畅通。与2008年汶川地震时山崩路断,大量依赖救援直升机的情况不同。此次定日地震并未出现类似需求,对大规模直升机救援的需求也没有汶川地震期间那么高。因此,作为一线值守任务装备的直20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多机会露脸。

上述 这类情况实际上反映了我国整体应急救援实力的显著提升。 它背后体现的是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全面进步,包括技术手段的升级以及综合协调能力的增强,已经形成了涵盖空天的一体化应急救援网络。 然而,这些深层次的进步往往被一些媒体忽视,甚至被海外媒体选择性忽略。 事实上,我国定日地震救援中反应迅速、救援高效,这正是我国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的有力证明,也是某些国家“抄都抄不会”的答卷。

编辑/云苓

审核/老虎

风上风云|云端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