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有一个海拔4316.5米的机场——西藏日喀则定日机场。它是我国境内海拔第三高的机场,年均气温只有零下5摄氏度,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5摄氏度,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
定日机场与珠峰大本营的直线距离只有52公里,它不仅是珠峰登山者的重要中转站,也是周边20余万名农牧民出行的“空中生命线”。这样一个机场,安静又孤独地伫立在高原上,以4316.5米的海拔刻度,丈量着民航精神的极限。
如果不是因为1月7日发生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的那场6.8级地震,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定日机场的存在。地震后,就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机场,有一群民航人始终坚守岗位,为这片土地架起了一条空中生命线。
1月19日,春节前夕,本报记者从拉萨贡嘎国际机场出发,驱车8个小时,来到定日机场。
高原上的独舞者
安静是定日机场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春运期间,国内其他机场大多人头攒动、热闹喜庆,而静悄悄的定日机场形成了很大反差,这恰恰是这类高高原支线机场的特点。2023年底才通航的定日机场,如今只有一家航空公司开通了一条航线,通航两座城市。
跑道是机场重要的设施之一。定日机场的跑道位于海拔4300多米的高原上,常年受到风雪侵蚀和冻融循环的影响。为确保跑道的平整度和安全性,机场维护人员需要定期对跑道进行检查和维修。在冬季极寒天气下,场务管理员常常要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中工作。
定日机场海拔4316.5米
定日机场跑道的尽头有一片湿地,这里是各种鸟类的栖息地,增加了驱鸟难度。为保障飞行安全,驱鸟工作是重中之重。针对机场特殊的地理环境,定日机场采取多维度、立体化的驱鸟策略,结合生态治理和科技手段,形成了一套适应高原环境的防控体系。
1月20日,记者跟随场务管理员的巡逻车进行场道巡查,整个过程长达一个多小时。车辆要穿越跑道一端的土石路,到达湿地附近。只要有航班起降,场务管理员就会与同事协作,在不同点位进行驱鸟作业。定日机场的航班在9时左右运行,驱鸟工作往往要提前3个小时开始,这时候天还没亮,也是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刻。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等到航班运行结束才会离开。在天冷的时候,随便放一瓶矿泉水在车里都会结冰。
位于跑道尽头的驱鸟观测点
定日机场虽然只有一个航班,机场面积也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员工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耐心。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员工们依然坚守岗位,默默奉献。
震中坚守的民航魂
2025年1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定日县的宁静。通航不到2年的定日机场经受住了考验,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月7日是星期二,每周一班的成都—拉萨—定日往返航班恰好在这天运行。9时05分,国航CA4431航班已经进入着陆前的飞行阶段,定日机场各岗位人员正有序进行保障工作。突然间,地动山摇,航站楼、塔台、综合楼等建筑剧烈摇晃,门窗持续发出巨大响声,给现场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地震发生时,塔台管制员杨忠华、冯允、刑朝龙、杨欣遇、索朗顿珠正在指挥飞机进近。回想起地震那天的情景,冯允仍然心有余悸。他对记者说:“当时摇晃得特别厉害,那一瞬间我们根本站不稳,只能原地蹲下。”这些管制员都很年轻,他们之前没有经历过如此强烈的地震。可是飞机还在天上,塔台不能没有管制员。当天的代班主任冯允蹲在地上,接过话筒,一边监控电脑屏幕上的数据,一边冷静地向机组发出指令。塔台还在摇晃,在场的管制员顾不得自身安危,立刻开始分工协作,检查设备、向上级汇报、与机组保持通话……一系列动作精准且冷静。几分钟过后,管制室的大门突然被推开了。原来是定日空管站副站长夏楷喘着粗气爬了12层楼梯来到塔台上,他的第一句话就是:“都还好吧?”这时候大家才回过神来,感到一丝后怕。现场的管制员告诉记者,只要天上还有飞机,他们就会死守在席位上。说不害怕是假的,但他们用行动作出了坚守的选择。
定日机场塔台
在航站楼内,安检、地服等窗口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在30秒内完成旅客疏散。这是闪电般的速度,仿佛昨天才接受过专业训练一般。
方祥聪是定日空管站气象部门负责人,1月7日当天他正好休假,准备回老家带生病的父亲去看病。正在办理值机手续时,地震发生了。他立刻提着行李返回工作岗位,投入到震后的工作中。
王超凡是定日机场安检站的一名安检员,这位“90后”小姑娘在地震发生后,但凡有余震发生,都要与同事轮流去检查设备。王超凡告诉记者,余震发生后,即便是半夜,他们也要第一时间赶往工作现场。
像这样的员工,定日机场还有很多。他们都很年轻,却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
1月7日13时52分,已经返航的国航CA4431航班再次从拉萨机场起飞,并于14时49分在定日机场安全降落,成为震后在定日机场降落的第一个航班。同时,由民航局、民航西南局、西藏区局等单位组成的现场指挥部也随机抵达定日机场,第一时间协调有关单位并现场指导督促抗震救灾工作。1月8日9时13分,36名来自西藏区局、西南空管局的党员和青年突击队员抵达定日机场,确保定日机场抗震救灾运输保障力量充足。
国航CA4431航班降落在定日机场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定日机场的员工展现出了民航人的担当和勇气。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民航空为人民”的宗旨,为灾区人民送去了温暖和希望。
高原空港的守岁人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然而,在定日机场,每年都有一群员工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他们默默地坚守岗位,守护着机场正常运行。
春节期间,定日机场的航班虽然不多,但每一项工作都容不得丝毫马虎。塔台管制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规范指挥,确保航班安全起降;安检人员需要对每一位旅客及行李进行仔细检查,以消除安全隐患;地面服务人员则需要为旅客提供周到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王大松是定日机场的副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他告诉记者:“春节期间,为缓解员工的思乡之情,我们会组织开展员工喜欢的各种形式的活动。留在这里的人就是一家人,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看春晚、玩游戏。虽然无法与家人团聚,但能让员工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我们也能感到一丝欣慰。”
定日机场停机坪,昼夜温差可达20℃
在定日机场,每一位员工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团结和奉献的精神,共同守护着这个高高原机场。
春节期间,这里的民航人依然坚守岗位,为航班的安全起降作准备。定日机场是我国边远支线机场的缩影,这里没有都市大机场的熙攘繁华,却有着最执着的坚守。当旅客提着行李、带着孩子往返于各大机场的时候,或许不会想到,在青藏高原上,有人正用被冻伤的手指检修设备,在缺氧的环境中发出指令,用滚烫的初心守护天路。
记者采访定日机场一线工作人员(周航/摄,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郝蒙拍摄)
民航精神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每一个航班起落平安的承诺。当采访结束,记者准备乘飞机离开定日机场的时候,心中满是敬畏。透过舷窗,看着远处刺眼的阳光洒向跑道,看着巡场车辆追随着飞机一路向前,心中感慨万分。是的,我们需要记住,在日喀则定日机场,有一群凡人英雄,他们正以凡人之躯,书写不平凡的高原民航发展史。(中国民航报 记者郝蒙)
编辑|张 彤
校对|李季威
审核|韩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