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村民必须要考虑如何在这处临时的家里开始新的一年了。
文丨新京报记者丛之翔
编辑丨彭冲
校对丨李立军
►本文4570字阅读8分钟
为了在地震中逝去的126位亲人,人们头一回把新年过得如此安静。
1月28日,在西藏定日县长所乡,农历除夕和藏历农事新年“古突”之夜同一天来。往年,高原上的火把会亮到深夜,歌舞和鞭炮也得持续几天。但今年,这里动静最大的就是风了。
毕竟那场6.8级的地震刚过去二十多天。长所乡的多个村子受灾严重,有人失了至亲,有人没了牛羊,很多人修修补补、住了十几年的老房子塌了。成堆的土砖石块被铲车推平、运走,人们带着从废墟里抢救出的家具、电器和食物,搬进几十米外的活动板房。
这些临时的家,能通电、有暖炉,眼下的日子不算问题。
只是灾后的重建和生活的恢复或许还要很长的时间。不过,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房屋施工队的住处已经在村子附近建成,曾经帮忙搭板房的工人开始着手搭建校舍。孩子们则更快一步,早就用画笔把家“建”好了。
2025年1月13日,定日县长所乡古荣村开展废墟清理工作。图/IC photo
宁静的新年
“房子塌了,怎么过年?”
新年将至的几天,长所乡嘎布村的索朗开始发愁。那场地震之后,一家人搬进了18平方米的板房里。
这之前的近20年,他都住在一栋双层土砖房里。下层放杂物、上层住人,是当地常见的传统居所。房子耗费了两代人的努力,父母种青稞,他和兄弟打工,妻子照看几百头牛羊。一家人从地里挖来土,打成一块块土砖,亲手搭建。
每挣一笔钱,房子就扩大一点,从最初的500多平方米,逐渐到了750平方米。他和妻子在这里养育了三个孩子。
人们就这样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上操持生活。定日县地处西藏西南边陲、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山脚下,距离日喀则市有5小时车程,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就在这里,再往南就到了尼泊尔。
严寒和干燥是最常见的天气,沙草从土里扎出来,山体全是掌纹般的裂痕。大风常刮过县乡之间的荒滩土丘,能卷起满目黄沙,遮住了路旁“水毁”“沙灾”和“地基塌陷”的提示牌。这里地震不算罕见,多数时候都没有带来严重的影响,但1月7日那场显然不同。
长所乡附近的山。受访者供图
那天早上9点多,还在睡觉的索朗刚感受到地板颤动,就坠进一片漆黑里。不知过了多久,一道光射进来,光柱越来越大,接着,他看到了哥哥和弟弟的脸。索朗被拉出废墟,直到双脚站在地上,感觉到头和腰部的伤口带来的疼痛,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活着。
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定日县措果乡,20公里范围内还有长所乡、曲洛乡。据统计,包括索朗家在内,一共有3612户房屋在地震中倒塌。土堆里冒出一个角的木柜、散落的牛粪块和绣着图案的坐垫,提醒着来往的人,这里曾是很多人的家。
地震发生的1月有当地重要的节日——藏历农事新年,比拉萨早了一个月。日喀则自古是西藏最大的粮仓,新年也与耕种有关。藏语里,日喀则新年为“索南罗萨”,意思是当地种地比较早,要先过年。
1月28日是古突之夜,相当于农历除夕。按惯例,家家户户要包“突巴”,也就是包着不同东西的面团,煮面粥,以示除旧迎新。突巴团里包着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硬币等等,分别代表“心肠硬”“刀子嘴”“心肠软”“黑心肠”“发大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面粥时,把碗里的突巴剥开,常能引得旁人大笑。
2024年1月10日,西藏日喀则拉孜县曲玛乡旦增一家的古突夜。图/IC photo
吃完突巴,人们还要烧火,驱鬼,村里灯火通明,直到深夜才暗下来。之后的几天,人们穿上鲜艳的藏袍和藏鞋,在村子里一起唱歌、跳舞、放鞭炮。
这样的传统,今年要变了。地震夺走了126人的生命,人们取消了一切喧闹的庆祝。
往年初一,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切玛”,这是用酥油、糌粑制作的一种食物,做好的“切玛”要供在名叫“朝索切玛”的方钵中。人们拜三下,“新一年无病无灾,人和牲畜健健康康”,许个愿,一家人就可以分着吃掉“切玛”。但如今,很多人家的方钵被砸坏了。
提前为新年备好的羊肉也没了。过了古突夜,就是日喀则藏历十一月三十和新年初一。村民会提前几个月杀羊,冻在冰箱里。按习俗,人们要在三十那天吃羊肠,初一吃羊头,祈愿新年有好运。
但那些满满当当的冰箱都被埋在了废墟下。
最后的告别
人们难免对废墟有念想。
长所乡森嘎村的欧珠,每天都要去翻一翻。他今年41岁,在外打工20多年,先是在拉萨搬水泥、砂子,后来慢慢学会搞装修,每月能挣5000块。靠着这些年的打拼,他盖起了一栋200平方米的土房,但地震毁了这一切。
他在废墟里找到了冻了四五个月的羊肉,因此得以在新年那几天延续了往年的传统。还有那辆骑了好多年的电动自行车,只有车灯烂了,“还能骑。”他还翻出来一个打气泵、四个焊机和几条轮胎,这是他多年前在村里开补胎店时,花了近四万块置办的工具,可惜基本都被砸坏了。但欧珠还是小心地把它们搬进帐篷,“以后万一能用上呢。”
有人从废墟里刨出高压锅、电热水壶和木桌,但都无法使用了,有人挖到了木头和牛粪,倒是能带回板房烧火取暖。
目前村民生活的板房。受访者供图
地震后第四天,定日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的辅警伦珠挖到两件羽绒服后痛哭失声,那是儿子和女儿的。
之前,他去外地出差,把两个孩子和养女送到古荣村的岳母家住。地震前一天下午,伦珠赶回定日之前,先去买了三个蛋糕。到县城已经是第二天凌晨,因为不想打扰孩子睡觉,伦珠决定先休息一晚,天亮了再去接他们。
灾难显然来得更快。地震之后,伦珠衣服和袜子都没穿齐就往村子里赶,平常1个多小时的路程,他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时间。除了养女逃过一劫,挖出来的一双儿女都没了呼吸。9岁的女儿还穿着白色保暖内衣,那是他一直叮嘱的:冬天睡觉时不能脱,否则会着凉。
从那天开始,伦珠每天都在古荣村帮忙。地震当天,他和别人一起从废墟下救出了三个人。获救者的家人不停地感谢他,伦珠心里总算好受了一点。后来,他开始帮村民找家当,帮救援人员搭帐篷,有时一天只吃得上一顿饭。石块磨烂了手,脚上也打了水泡,他不敢停。
人一停,思念就钻回来了。伦珠总是在梦里看到,两个孩子从一栋毫无裂痕的房子里跑出来,儿子就穿着他挖出来的羽绒服。两人像以往他出差回家时那样扑过来,女儿眼里闪着泪,儿子笑着问他带了什么好吃的。
儿子很爱吃饼干,但每次只买一袋,总说要把钱省下来,给伦珠买最好的汽车。原本,今年夏天就到儿子12岁生日了,伦珠已经计划好,要去拉萨买一辆山地自行车——儿子一直想和父亲一样当警察,常跟着他跑操,哪怕是零下十几摄氏度。伦珠想,以后儿子就能骑着自行车跟着他了。
这次地震,古荣村有23人遇难。除了小孩,还有老人。按照习俗,人去世后的四十九天里,每隔七天,家人要为逝者办一次仪式,点油灯,请寺庙的僧人来诵经。
仪式那天,古荣全村六七十个人会一起去逝者家中拜访,提着点灯用的酥油和清油,逝者的家人会拿出甜茶、酥油茶和传统主食糌粑招待他们。
伦珠一家人没搬进板房,依然住在更宽敞的安置帐篷里。108盏油灯得一直亮着,家人就睡在旁边,时不时给灯续油。
今年的古突夜,伦珠家格外冷清,连突巴也没吃。以往过年时,儿子常拿到包了羊粪的突巴,寓意他很聪明,女儿常咬到奶渣,代表她往后的生活会很幸福。一家人吃完突巴,伦珠就带着儿子做烧火仪式,拿着捏成人形的糌粑,在空地上跑,儿子举着火把追。几圈之后就到了仪式的重点——伦珠把糌粑扔进干草堆,“扔过去,过去一年的坏事都去了,新一年重新来过。”儿子用火把点燃干草,糌粑也跟着化成灰烬。
今年这天,高原的风从中午刮到晚上,漫天的尘土让人睁不开眼,伦珠担心帐篷被吹走,从废墟中搬来土砖,压在这些帐篷的四个角上。
他一边干活,一边在心里默念,“希望儿女在天堂的路好走。”
新春的新衣
新年第一天,古荣村的村干部组织村民一起大扫除,把板房内外的尘土清干净。之后,全村的孩子一起洗头、洗脸,脱掉旧衣服,换上新衣。
最近这一个月,除了抽空吃两顿泡面,几位村干部大部分时间都在奔走、搬东西和打电话。事情太多了,统计受灾情况、去各地卸物资、和公安沟通安保、和消防一起救援,手机每天要响上百次,常常得到凌晨三四点才能把一切都处置妥当。
2025年1月10日,在定日县措果乡吉定村,消防救援人员正在帮受灾群众寻找被埋的重要物品。图/IC photo
天气冷,又老得长时间站着,村干部罗布的脚趾一直发麻。搬物资的时候,村委会主任桑杰右手的伤口一直裂开——地震那天,他为了救一个压在大棚下的男孩,手被铁皮划了口子。伤口从掌心延伸到中指根部,缝了四针。
地震后,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支援。
来自青海海东的马跃,原本在珠峰景区新建酒店的工地上开吊车。地震发生后,他和妻子把吊车开进长所乡受灾严重的几个村子,吊装板房,从每天早上7点多干到晚上7点半,最快的时候,和其他人配合着,他一小时能装起15座板房。
和马跃一样,扎西也开着吊车来灾区帮忙。他老家在日喀则市甲措雄乡沙阿林村,在灾区的近20天里,他白天干活,晚上就睡在吊车里,身上盖着五层被子,压得气都喘不过来,还是感到冷。近千斤重的吊钩常哗哗地响,要么是起了大风,要么是余震耍威风。
直到1月27日,古突夜前夕,他才开车回家过年。休养几天之后,他还要回来,给快要开学的孩子们搭建校舍。
板房里冒出的炊烟,是这里暂时恢复生活秩序的信号。如今,村民必须要考虑如何在这处临时的家里开始新的一年了。
在给废墟分类、准备填埋的时候,人们发现了那些更小的物件,比如揉糌粑的皮口袋、装针线的布袋,村民次仁还找到了父亲留下来的一串佛珠。珠子一共108颗,从祖辈传下来,他是第四代。次仁趴着找了一天,刨到了105颗。
每个零碎都是一种寄托,那些活下来的牲畜也是。现在,次仁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给牛羊上草料,让它们在附近跑一跑。欧珠家里的三头牦牛,两大一小,大的养了五年,小的养了两年。一般来讲,牦牛养五年就能出栏,每头能卖五六千元,这是如今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了。不过,经此一劫,欧珠不打算卖掉它们,“想一直留在身边。”
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安慰可能更简单一些:有伙伴、故事书和动画片就够了。地震之后,当地政府在各村的安置点腾出一间帐篷,取名“青稞小屋”,专门用来照顾儿童。在“青稞小屋”里,志愿者会陪孩子学习、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
“青稞小屋”里的孩子在玩游戏。受访者供图
古荣村走出去的6个大学生,成为“青稞小屋”的首批志愿者。他们知道地震的消息后,分别从陕西咸阳、西藏拉萨和江苏南京等地赶回家乡。
志愿者达娃次仁是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四学生。刚回来的时候,“青稞小屋”里只有一块黑板、几个板凳,在黑板上写单词,教孩子们英语。几天后,长所乡小学的老师开着皮卡,拉来一车桌椅。
没多久,“青稞小屋”就从帐篷搬进了30多平方米的板房,宽敞了不少,有了书,还多了一台电视。外面铺了一片约300平方米的绿色人造草坪,能用来玩套圈游戏、扔纸飞机,还能踢足球。暖和的午后,十几个孩子会分成两队,相隔一米半的两张板凳是球门,守门员的身高就是门框高度,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开始一场激烈的比赛。
最近几天,村东边的空地上又建起了数十座板房,那是将来重建古荣村的工人住的地方。罗布说,计划4月开工。对于重建,村民的想法很一致:原址,原样。
孩子们有不太一样的主意。其实他们早就把新家在纸上画好了:还是原来的二层小楼,近处有家人,远处有牛和羊。
除此之外,孩子们多了个想法:村子里能不能多一座足球场?
2025年1月10日,在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安置点,孩子们在踢球。图/IC photo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欧珠、马跃、扎西、次仁均为化名。)
星标“剥洋葱people”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
洋葱话题
你对此事怎么看?
茨姆,温和地走出山谷
湖北随州殡改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