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若林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相关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不仅培养了炎黄子孙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面貌,而且也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传统的中国,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冠婚丧祭,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礼成为社会生活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从一定意义言之,一部中国文化史,即是一部礼的发生、发展史”。
赣北九江各地区,历来非常注重礼仪,讲究礼仪,礼仪习俗表现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方面,诸如节庆、饮食、建筑、交通、诞生、婚嫁、丧葬、社会交往等等都有一套礼节。这些礼节的宗旨,就是培养人们“尊让契敬”的精神,它要求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得按照礼的规范去从事各项活动,以保证上下有礼,从而达到“贵贱不相逾”的生活方式。
在九江民间,人们注重节庆的走亲访友、礼尚往来,尤以春节礼仪为甚。春节是九江人最喜庆的传统节日。勤劳智慧的九江人在吃喝,穿戴、娱乐、居室装饰等方面,为自己最盛大的节日,营造热烈、喜庆、祥和的气氛。春节前后,人们频频走亲串友,互相拜访,俗称拜年,其间礼尚往来,所携物品则为年礼。
一般来说春节这一天全家团聚不外出。这天之前,后辈拜访长者,学徒拜访师父,俗称“辞年”或“拜早年”。从正月初一起,为拜年时间。旧规矩是,初一拜亲生父母,初二拜岳父岳母,其后是拜五亲六戚或平辈好友间互拜。初十以后至正月底一般叫“拜晚年”。人们几乎都拜年或送、接年礼。“年礼”的要求,也有一定讲究,九江人喜爱双数,叫作“好事成双”“双喜临门”“双庆有余”“四季发财”“四季长春”“四路进宝,八方来财”“六合同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故此,年礼二、四、六、八等数,是送“年礼”最常用的数目。
“年礼”的名称,也多有所忌。九江人不喜爱送梨,因“梨”与“离”谐音,送梨就是友谊不长了。忌讳送钟,“钟”谐“终”,送终是最不吉利了。因“伞”与散伙之“散”谐音,春礼不宜送伞,等等。总之,从数量到名称,都要能预兆新年的吉祥。另外,送年礼是一年一度的事情,礼品最好要有一定纪念意义,即能回顾一段交情。颂场对方恩德,表达自己心意等。如果是自己亲手培育制作之物,就更为适合了。因为对方接到礼品后,见物如见人,顿生种种愉快的联想,倍觉新春的温馨和欢乐。
婚姻是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旧时的结婚礼仪规范分为问名、纳彩、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仪程,由于此仪程有许多繁文缛节甚至封建糟粕,因而早已不再施行。如今在九江一些农村和城镇流行的婚礼,其实已经是经过继承和创新的一种新的婚礼程式了,包括“迎亲、拜堂、婚宴、闹新房、回门”等项目。
对每一个家庭来说,生育又都是继往开来的大事,一个新生命诞生后,人们都会以一些仪式进行庆贺。九江各地在小孩诞生后,有报喜、三朝、满月、百日、周年、命名礼等习俗。祝寿是民间自发形成的风俗,祝寿活动有的由家庭晚辈成员发起,有的由本人所在单位中的下属发起。以往的喜庆活动,多在家里举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后,为老人祝寿和办寿宴,有的也会在酒店、餐馆举办,客人一般要送上红包作为贺礼。
注重礼仪,好客、重礼,风靡全境。九江各地俗谓“粗茶淡饭心无愧,招待不周面无光”;就地域而言,以往山区过于平原,乡村盛于城镇。“山村野老殷勤甚,无钱沽酒待香茶”,“有客到来茶当酒,一盆炭火与客温”,“待客奉餐还带路,不图回报只留情”,这些词句反映的淳厚乡风极为普遍,接人待客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不少乡民虽无隔宿粮,可对人情客往从不怠慢。家有客来不论亲疏贵贱一律以礼相迎。待客,尽其所有;助人,慷慨解囊;交谈,和颜悦色;交换,公平礼让。亲友、邻里甚至素味平生的人至家,都起身迎候、请坐、奉茶、敬酒,俗谓“过个门坎便是客”。室外见面,相互点头,问好,打招呼。走路让道,入席就座,过桥、过渡让老小,习惯成自然。亲友、邻里中丧葬、婚嫁、乔迁、考学、参军等事往吊、往贺,携礼多寡皆不计较,俗谓“礼轻情意重”。
礼赠有现金或实物。除丧葬礼外,礼金用红纸封包,实物,贴上红纸或扎红绳子。在红包或礼品上写恭贺之词。如贺婚礼用百年好合,美满姻缘……贺升学用金榜题名、前程似锦……贺寿礼用寿如日升,寿比南山…….出远门用一路顺风、一帆风顺--贺新屋用华厦落成,新居之喜...。送丧礼用白纸包,用沉痛哀悼、奠仪等。受礼都将礼金、礼品逐一记入礼簿,作为今后人情往来依据。九江人深知“做人如不知礼,关系名声”,讲究礼仪,无分贫富贵贱,有的即使在外为官、工作,回乡仍然俗礼行之;不然必受人道论,被人看不起。
礼俗,在九江人之间不仅仅是淡如水的精神礼貌,也是精神礼貌和物质实惠很好的结合。在人与人之间交往 言谈中,九江各地的方言里的许许多多俚语,是人们对生活、生产实践中的礼仪现象的一种提炼与概括,幽默且生动,语句浅显但意蕴深长,令人听后豁然开朗,嘻嘻一笑。如问什么问题,“请”字当头,与人交往失礼,习惯用“对不起”“不好意思”“麻烦你了”等。待客方面有“主人让客三千里,客让主人一早起”,意为礼尚往来,一报还一报;留客吃饭多说:“莫作礼”,送客人出门,习惯说:“好走哈,有空再来”,客人回答”“走得好,请留步”。社会上交往言语有:“关起门来躲债,跳出窗子做人情”,“人情急于债,头顶锅儿卖”,“有盐同咸,无盐同淡”,“长短是根棍,厚薄是个礼”,“礼多人不怪”,“人意好,水也甜”“人无礼,树无皮”“话不投机半句多”“书同天下,礼同文”“礼是礼,罚是罚”“官不打送礼的(旧时),狗不咬屙屎的”“做此官,行此礼”等等。
九江各地礼俗,贯穿于人们生活、生产、学习等过程,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也很深。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种礼俗能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这些不尽“合理”的方圆,它将依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发展,或者以新方圆来替代旧方圆。今日之尚是过去之俗的延续。因此,九江各地的礼俗的变革必然是革中有因,变中有通。
崔若林(作者像)
【读后记】
本篇是崔老师的新作。编者一直坚持文章必须配图,且配图应有明确的相关性。但崔老师的这种文章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图片,受周斌老师启发,就用AI来生成吧。也算是个有趣的尝试吧。
本文中的图片由ChatGPT 4o生成。用AI生成的另一个原因是,编者搜索九江节庆风俗图片,结果发现都是自己的文章。总不能自我抄袭搞内循环吧?
元宵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