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一,春节的余韵仍在延续。街头巷尾的灯笼尚未卸下,家家户户的年糕尚有余香,这个被称作“子婿日”的日子,承载着古老农耕文明对新春的期待。
当人们以为年味渐淡时,正月十一以独特的方式,将团圆、祈福、希望的脉络细细编织。
子婿日:老丈人宴请子婿
正月初二“迎婿日”后,正月十一的“子婿日”是另一种团圆。不同于初二女婿登门拜年,这次是岳父主动设宴相邀。在北方乡村,讲究的岳父会准备九碟不同的“盒子菜”。
每道菜都暗含吉祥寓意:豆腐盒子象征福气满满,白菜盒子寓意百财聚来,萝卜盒子则取“彩头”好兆头。江南人家则流行“九子碟”,用九种坚果蜜饯拼盘,取“多子多福”之意。
在古代,正月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还没有吃完,因此会利用这些祭祀过神灵的美食来招待女儿和女婿,作为初二女儿回门时的一个答礼。并且,女儿女婿回娘家时,必须由娘家的哥哥或者弟弟提前出门来迎接。
这个习俗源自农耕时代的智慧。正月过半,春耕将起,岳父借机将女婿请来,既联络感情,又商议新年的农事安排。
在山西某些村落,至今保留着“交犁礼”——女婿会将擦拭一新的农具敬献岳父,象征着两姓家族共同迎接春耕。
请紫姑日:祭奉紫姑赐安福
正月十一,也被称为“请紫姑日”。据说,紫姑是一大户人家的妾,原配夫人不断欺负和迫害,她最终被杀害在厕所。玉皇大帝于心不忍,封紫姑为厕神。
紫姑作为厕神,不仅司人家之厕,还能代卜人事,逢凶化吉,惩恶扬善,保护黎民百姓。
正月十一入夜,长江流域的村妇们会聚在村口古树下。她们用芦苇扎成紫姑像,以青布为衣,柳枝为簪,摆上糯米团、新茶和时令果蔬。
年长的妇人会带领年轻姑娘吟唱古老的《迎紫姑谣》,歌声中既有对丰收的期盼,也暗含着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安徽部分地区,妇女们用竹筛作占卜器具,筛中放米尺、剪刀、红绳。当竹筛自然转动时,老辈人通过物件的位置解读年景。
这种看似神秘的仪式,实则是农耕经验的另类传承——米尺丈量丰收,剪刀裁去灾厄,红绳系住吉祥。
行彩桥:灯火里的希望
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潮汕,正月十一这天,有个特别有趣的传统习俗,叫“行彩桥”,极具地方特色。
每年正月十一晚上,大家就开始“行彩桥”,也叫“行桥头”。天一黑,彩灯一亮,人们就三五成群地出来,扶着老人,带着孩子,兴高采烈地往彩桥那边赶。
“行彩桥”有个讲究,大家都会去桥头摘点榕树枝、竹叶啥的,一边摘一边念叨:“摘榕叶,日日有钱拿。”然后把摘下来的东西拿回家,插在门楣上,希望新的一年能交好运。
而且,不同年龄的人在“行彩桥”的时候,也有不同的祈祷语。比如,带着小孩的人会说:“行桥头,摸狮头,孩子以后啥事都聪明能干。”
未婚的小伙子就盼着娶个漂亮媳妇,会说:“行桥肚,摸狮肚,娶个漂亮老婆。”姑娘则会拿个小石块或者竹枝扔到溪里,嘴里念着:“扔到桥中间,以后嫁个俊俏老公。”
怀孕的妇女会说:“摸摸桥(或者狮)耳朵,生个白白胖胖的小弟弟。”总之,大家各有各的心愿,都希望通过这个习俗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年轻的母亲会抱着婴儿三次过桥,老辈说这叫“渡三关”,能保孩童无病无灾。这些质朴的仪式,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上采日:点亮新岁的灯笼
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新年正月十一这天,是个挺有意思的小节日,叫“上采日”。这可是元宵节之前的一个小高潮,历史悠久,寓意着迎春纳福。
传统习俗中,元宵节之前要送灯。一般都是外公外婆给外孙、外孙女送,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一。为啥要赶在正月十一之前送灯呢?专家说,正月十一就是“上采日”,是元宵节前的小节日,寓意特别好。
“上采日”送灯讲究“三送三不送”:要送新制的竹骨灯笼,不送去年的旧灯;要送双数灯笼,不送单数;要送绘有吉祥图案的彩灯,不送素面白灯。
有些地方,老人还会带着年轻人用松烟在灯笼上题写族训家训,让光明承载着文化传承。这些细节里,藏着中国民间传统习俗的智慧密码。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点灯庆祝,特别热闹。有些人家晚上还会吃“上采饭”,这顿饭也有讲究,是过节的仪式感。而且,以前那些热闹的元宵庆祝活动,也都在这一天前后开始准备。
正月十一的禁忌同样蕴含深意:忌争吵以免冲撞喜气,忌动针线免生口舌,忌借钱财以防财运外流。这些看似简单的讲究,实则是先人对和谐生活的朴素追求。当现代人重新审视这些传统,会发现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依然鲜活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