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智驾火了:但有没有智驾不是最重要,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车圈最火的话题,绝对绕不开“智驾”。
比亚迪刚开完发布会,宣布全系车型标配高阶智驾,价格还不变,连7万块的比亚迪海鸥(参数丨图片)都能用上智能驾驶。
华为、小鹏的“全国都能开”功能也成了流量密码,甚至有人喊出“2025年是全民智驾元年”。
但热闹归热闹,作为一个普通车主,我反而想问:智驾再炫酷,如果连基本的安全都保障不了,那不就是个花架子吗?
智驾火了,但安全才是它的“灵魂”。
车企们现在张口闭口“智驾平权”“技术普惠”,但说到底,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这玩意儿到底安不安全?
比亚迪的发布会上,王传福一句话点破了本质:“智驾天生就是为了安全。”
他们的“天神之眼”系统号称能做到高速路上1000公里0接管,AEB(自动紧急刹车)在时速100公里时稳稳刹停,代客泊车成功率99%。
说白了,智驾的终极目标不是让你彻底躺平,而是在关键时刻比人反应更快、更准,避免事故才是它的核心价值。
不过,现实总比理想骨感。
现在大多数智驾系统还停留在L2到L3级别,说白了就是“辅助驾驶”,离真正的“自动驾驶”差得远。
比如华为的城区智驾虽然能自己变道、过红绿灯,但遇到突然窜出的电动车或复杂路况,还是得靠人接管。
更扎心的是,数据显示,目前智驾能避免的碰撞主要是“主动碰撞”(比如追尾前车),但像被后车追尾这种“被动碰撞”,智驾也无能为力。
所以啊,智驾再牛,它也不是万能的。就像蔚来李斌说的:“智驾不是取代人驾,而是给人赋能。” 说白了,智驾是帮你多一双眼睛、多一个大脑,但方向盘终究得握在自己手里。
为什么安全成了智驾的“生死线”?
车企拼命卷智驾,但用户最买账的其实是安全。根据调查,超过60%的人买智驾车时,第一考虑因素就是“技术可靠性”。毕竟,谁也不想把自己的命交给一个不靠谱的系统。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C”能火,除了价格亲民,关键是它在安全上下了血本:前视三目摄像头能探测350米外的目标,算法能实时判断路况,甚至号称“比人反应快”。
蔚来则直接拿数据说话——他们的智驾系统事故率只有人驾的1/6,目标是2025年做到比人安全10倍。
但安全问题不能光靠车企自嗨。政策法规也得跟上。比如北京、武汉去年通过了自动驾驶相关条例,2025年3月就要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了智驾车的责任划分和测试标准。没有这些“紧箍咒”,再牛的智驾也可能变成马路杀手。
低价≠低质,但安全不能打折!
智驾普及是好事,但有人担心:低价车型的智驾会不会偷工减料?比如比亚迪把高阶智驾下放到7万块的车,用的是成本更低的“三目摄像头方案”,而不是激光雷达。
不过,车企们也有自己的逻辑:通过规模化量产和技术优化(比如用AI大模型降低算力成本),硬件成本可以压到5000元以下,但安全性反而能提升。
说白了,安全不是堆料,而是看系统设计。比如华为的“车位到车位”功能,重点不是炫技,而是解决用户最痛的停车难题:自己找车位、倒车入库太麻烦?智驾能代劳,还避免了剐蹭风险。
智驾再火,也别被营销带偏了。
现在的智驾宣传,动不动就是“解放双手”“全自动驾驶”,搞得好像买了智驾车就能在车里刷剧吃火锅。但现实是,国内法规还没开放L3以上级别的完全自动驾驶,驾驶员必须随时准备接管。
所以啊,选智驾车的时候,别光看广告里吹得天花乱坠,得问清楚几个问题:1. AEB最高能刹停多少时速?(比亚迪做到100km/h,蔚来、小鹏也不差)2. 系统有没有经过大规模验证?(比如蔚来的智驾覆盖了726个城市、120万公里路况)3. 出了问题谁负责?(法规还没完全明确,买车前务必看清条款!)
结语:智驾的终点,是让马路“零事故”。
智驾火了是好事,但它的终点不该是“让车自己开”,而是让交通事故无限接近于零。就像王传福说的,智驾的终极价值是“天下无交通事故”。所以,下次看到车企吹智驾时,不妨多问一句:“你的系统,能不能让我更安全?”毕竟,再酷炫的功能,也比不上平平安安回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