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宵节这一天,汤团是一定要吃的。鲜肉和黑洋酥是最常见的馅心。老早上海人都是自己家里包汤团,磨粉、扯猪板油、揉小球,家里人人有分工。后来有了现成的汤团,自己做的人少了,汤团转身又成了激活上海一大街头活动——排队的重要角色。
元宵节的夜晚格外热闹。吃好汤团,家长牵着小囡,小囡拉着兔子灯上街。兔子灯很多是买了竹签和扎纸回来自己做的,1984年的报纸上还刊载了《自制兔子灯》的详细教程。蜡烛摆好,轮盘一装,拉着上路老“扎台型”额。
最闹猛的地方当属城隍庙。在过节前,这一带的大小店铺便张挂起各式彩灯进行预热。到了节日当晚,豫园灯会将气氛推向高潮,闹龙灯、戏狮子等表演精彩纷呈,彩灯下悬挂灯谜来“猜谜谜子”,还有“过年走走九曲桥,一年烦恼都扫光”的固定节目,热闹非凡。1980年豫园灯会重启,一夜入园达五万人,有亲历者回忆,“第二天捡到元宵夜被踩掉的鞋就有几箩筐”。
元宵节前后,上海小囡最常听到的大概就是“收骨头”这三个字的敲打,但节日当天,不管大人小孩,都抓住这节日最后的尾巴,尽情狂欢。
元宵节过完,春节也就正式画上了句号。街边的小店陆续回归,日常的柴米油盐重上台面,一闭一睁,又是一年。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和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合作推出“上海影像”栏目,在照片中看城市变化,讲市民故事。图片版权均归陆杰先生所有,侵犯版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