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每个边上,都有风景美丽。」
◆◆ ◆
图文原创:人生边边
欢迎转载,谢绝抄袭
01
回首篇: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久居钱塘,即使离开后,宋朝词人潘阆还是会长忆曾经。
怎能忘记呢。
钱塘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已经悄然刻印在岁月中。
那是他生命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钱塘与他如此契合,他与钱塘如此相亲,仿佛生来就该连接在一起,难分彼此:
长忆龙山,日月宫中谁得到。宫中旦暮听潮声,台殿竹风清。门前岁岁生灵草,人采食之多不老。别来已白数茎头,早晚却重游。
02
竹风篇:
呼吸间的岁月回响
长忆龙山,日月宫中谁得到。
龙山,又名卧龙山。
卧龙山距杭州城不远,属于天目山之分支。
山上,植被茂盛,石径蜿蜒,林泉清幽。
久居钱塘的潘阆,对龙山这么美丽的地方,当然熟悉有加。
日月宫中谁得到。
谁得到呢,肯定不是所有人。
那些有幸目睹龙山真容的人,都是有福的。
他们得窥自然的岁月静好,让眼睛与心灵都沉醉在清幽的风景中。
日月宫属于所有人,可不是所有人都真的到过这里。
就算是到过这里的人,也并不一定真正能领略它隐藏于安安静静下的美。
因为,日月宫的美,需要与它一起慢慢沉淀下来,方能登堂入室。
沉淀,沉淀。
沉淀到与自然一起呼吸。
宫中旦暮听潮声,台殿竹风清。
只有真正静下来,与自然一起呼吸,日月宫才会向你缓缓昭示它的潮起潮落。
那不仅仅是潮起潮落,还是岁月走过的脚步声。
是大自然在耳畔低低的语声,裹挟万千秘密,却又全然坦荡,没有一丝一毫的隐藏。
竹风清柔,沁人心脾。
当竹风拂过千年台殿,我们听见的不只是风声,更是生命基因里对自然的本能叩拜。
所有尘世污浊,瞬间荡涤一干二净。
日月宫不知不觉间便让与它一起呼吸的人,脱胎换骨,洗髓伐毛。
03
灵草篇:
草木深处见天地
门前岁岁生灵草,人采食之多不老。
龙山上的日月宫,始终辉煌在记忆中。
日月宫,与日为伴,与月为友,与天地相融。
上苍对日月宫是慷慨的。
不仅赐予阳光,更赐予盎然生机。
且看日月宫门前的灵草,茎舒叶茂,摇曳在微风晨露中,一派勃勃之景。
这灵草不仅观之可爱,更可采而食之。
食过此草的人会惊讶地发现,转眼身轻体健,身体重又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灵草的馈赠,这是日月宫的馈赠,这是龙山的馈赠。
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身在此山,心在此山。
此身悠悠,此心悠悠。
何必思东想西,何必劳心挂神。
别来已白数茎头,早晚却重游。
他曾经以为世界那么大,可以去看看,也应该去看看。
直到东看西看走遍南北后,才发现其实已拥有世间最好的一切。
此心安处是吾乡。
说起来简单,能让心灵真正安顿下来的地方,何其少。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会对你敞开怀抱。
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和你心意相通,让你一见如故。
可叹离开后,潘阆才渐渐明白这一切。
如今,风霜染鬓,他能盼望的是什么呢?
无非是何时才能再回故地罢了。
04
归途篇:
此心归处即来处
日月宫门前的灵草,台殿的竹风,潘阆不曾忘记。
他在那里,曾经寻得安宁。
过往不曾醒觉也不曾意识到的安宁。
他会记住那种美好的感觉。
那种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的感觉。
山中无岁月,世上的浮浮沉沉和他并无半点关系。
他曾经以为这样的状态是理所当然,直到后来离钱塘越来越远,才明白并不是。
尘世中,原来有那么多的挣扎,那么多的钩心斗角,那么多的知人知面不知心。
以及,无论他如何努力,也看不清楚的纷纷扰扰。
他该后悔自己入世太深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
他只愿自己走这一遭后,所有的路不曾白费。
它们会更让他知道自己的来处,也更坚定自己的归处。
宫中旦暮听潮声,台殿竹风清。
走遍万水千山才懂,真正的故乡不在经纬坐标,而是灵魂与山川共鸣的频率。
人生君说
“所有出走都是归来前的伏笔,
所有漂泊都是对原乡的深情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