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推出《教师悦读成长计划》栏目,展现我省教师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书香浸润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风貌。该栏目向山东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长期征稿,征稿邮箱为qlwbyddx@126.com,文章内容需结合自身教育故事,讲述一本好书带给自己的成长启迪。好文将择优在齐鲁壹点客户端《青年说》新闻专栏发布。

作为一名扎根乡村教育的教师,我常常在心底思索:老师该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何种角色、传授何种知识?这些问题,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引领着我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不断探索。而寒假阅读的《给教师的建议》,恰似一场甘霖,书中深刻的思想理念宛如一束强光,穿透了我心中的迷雾,给予我无尽的鼓励与力量,让我更加笃定“坚守初心,用心育人”的教育信念。

反思过往:挣脱功利枷锁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人们非常看重分数做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岁月,那些为荣誉、分数和名次而战的日子,仿佛还在昨日。曾经的我,满心满眼都是学生的成绩,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用尽各种方法,却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的成长需求。每日里,不是在为学生成绩上不去而焦急,就是在为学生的小毛病屡教不改而生气。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我未老先衰,学生也疲惫不堪,师生关系更是紧张对立。记得有学生哭诉“哎呀妈呀,累死了,啥都管,太严了!”那一刻,我才惊觉,我和学生竟站在了对立面。

我不禁反思,是什么让我们陷入了这样的困境?是急功近利的心态,让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一味追求学业成绩。教育本不应是一场炫耀成绩的竞赛,可我们却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每日谈论的是学生的分数,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名次,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师生又怎会快乐?我们就像被鞋里的石子硌得无法前行的旅人,而这石子就是我们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分数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强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

教育的乐趣在于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相信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自信。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鼓励。在教学观上,我们不能再为了教书而教书。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终身受用,自己去获取知识。除了知识的传授,我们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平等关爱:用爱浇灌成长

教育不能缺少爱与平等。没有爱和平等的教育,会滋生歧视、冷漠和厌倦,失去教育的本质。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努力做到一视同仁,时刻提醒自己,教育的责任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学生就像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我们用爱去温暖、滋润和激励。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他们涉世未深,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应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错误,宽容是一种信任,能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开启他们的心灵之门。

对于乡村孩子来说,他们承载着家庭走出土地的希望,是乡村未来的希望之光,我们更应用心去呵护他们的成长。

终身学习:汲取知识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自己就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在书中他鼓励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

在这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时充电。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从各种渠道汲取营养,让自己变得更加睿智。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为育人之路铺就坚实的路基。

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就像是与一位智者对话,它开阔了我的眼界,启迪了我的智慧,润泽了我的心灵。这场阅读之旅为我点燃了一盏明灯,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

我深知,乡村教育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只要坚守初心,转变观念,用爱与知识去浇灌每一位学生,我定能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乡村的孩子们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