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推出《教师悦读成长计划》栏目,展现我省教师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书香浸润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风貌。该栏目向山东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长期征稿,征稿邮箱为qlwbyddx@126.com,文章内容需结合自身教育故事,讲述一本好书带给自己的成长启迪。好文将择优在齐鲁壹点客户端《青年说》新闻专栏发布。

文|菏泽市曹县五台山路小学教师 张译文

2022年9月,我非常荣幸地成为曹县教育大家庭的一员。从走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明白一个道理:个人的成长不再只是自己的事,在每个教师身后,都维系着几十个甚至更多孩子的前途命运。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理解、对艺术或科学的兴趣、对未来的设想等等,都将深受教师影响。教师的生命里,从此不再是一个人。这是教师的幸运,也是教师的责任。

教育前辈告诉我,要亲近教育经典,在阅读中丰厚学养,增长智慧。于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成为我案头上最喜爱的一本书。这本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生动鲜活的具体案例,并进行了精辟的理论分析,解决了困扰我的很多教育问题。从阅读到“悦”读,我逐条进行深入思考,深度领会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精髓。随着读书渐入佳境,我对教育教学也有了新的认知和定位。

尊重生命——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条建议中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这段话让我深深懂得,教育首先要尊重生命。在平日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在认知、记忆、理解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承认差异,看到儿童在脑力劳动上的不同,了解儿童的起点在哪里,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而对于脑力劳动里关于“成功”的定义,也须依照儿童的实际情况来考量,教师要做的是培植儿童在脑力劳动中的生长点,帮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功。

在我执教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先后担任了一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经历了教学伊始的忙乱、无措后,我慢慢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再结合新课标要求,在课堂上我经常和孩子一起玩“生字开花”游戏、读绘本讲故事等,也会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带孩子到大自然去观察自然景观,让他们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练习口语表达能力。我深知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平时备课前总是先备学生,再为他们量身定制不同的“食谱”,设计分层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得到脑力上的锻炼,获得成功的体验,继而产生持久努力的愿望。我想,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我们每天要做的不是把知识强行灌输进孩子们的头脑,而是依照儿童的实际情况,发现并培植儿童在脑力劳动中的生长点,帮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功。在亲近经典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地体会到,教育首先要尊重生命,成长远比试卷上的成绩更重要。

授人以渔——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在大多数的教室里,都会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可能不捣乱纪律,但也不在学习,这种状态带给我们教学上的困扰,也因为后续的补习消耗了彼此很多的时间,长期下去,对儿童的发展将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我曾为班里这样的孩子深深苦恼,感到越补习越吃力。在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三篇建议后,一下子领悟到了问题所在。正如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孩子学会学习的方法,远比知识本身重要!

学习是脑力劳动领域的事情,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升,这中间必须有一个桥梁。我们教师就是搭建这座桥梁的人。“你应当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道出了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秘密,也是从根本上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关键。可是,读和写,这是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课堂上做的,但是为什么有的学生也在读和写,依然学不会?在深入研读经典之后,我找到了答案——“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原来,思考才是贯穿整个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撬动学习的那根杠杆!

我尝试着在教学中加以运用,精心设计问题,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书、交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去判断,去分析,去想象,去创造……当所学的东西和孩子们的生活真正联结,他们眼前的词汇就不再只是纸面上抽象的符号,而是拥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因为有了方法,学习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生活的外延有多大,学习的领域就可以有多宽广。这不正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异曲同工吗?

知行合一——做到比知道更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教的东西多一百倍。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他建议青年教师“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希望你的藏书里有以上这三类书籍。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希望到了你参加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准备的。”

这段话像是一场及时雨,来得刚刚好。我大学毕业即入职教师编,学生时代的学习激情还未退席就遇到了这样忠恳且实效的建议。我立刻行动,先后网购了《给教师的建议》、《帕弗雷什中学》《陶行知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做最好的班主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等名家名篇。我认真研读每一本书,从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是这些名家让我有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正确的教学方法,是他们教会我怎样才能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是他们让我懂得怎样管理班级更有实效……不得不说我的确是一个幸运儿,因为我首先拜读的就是最优秀的教育经典,里面蕴含的教育智慧丰富而深刻,给了我从事教育事业的方向和具体方法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多次提到“阅读”在教师成长和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两年多的教育生活中,我一直坚持通过阅读丰富、提升自己;作为语文老师,也让阅读一直伴随着孩子们成长。在书香的浸润中,我们一起成长、明理、进步。书籍中的那些闪光的语言、智慧的思想,慢慢转化成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的课堂悄然改变,变得更有活力,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也更加富有生命的温度。孩子们像是一株株枝叶舒展的小树,在经典的滋养下越来越茁壮。每每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笑脸、一幅幅灵动的画儿,还有那一墙的奖状,就感到特别有力量!这是读书带来的底气,也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作为教师,我们为儿童的未来栽种,也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栽种。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在每个寻常的日子里用心付出,将教育经典融入每个教育教学行为中,才能在爱与智慧的阳光里见证成长,收获幸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