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5日,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杨绛,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她享年105岁,已经属于超高龄了,即使去世也属于“喜丧”。
她在生前留下遗嘱,将所有的财产全部捐给国家。
这份遗嘱中,固然有对国家的爱,但同时也有一些无奈。
去世时,杨绛已经度过了18年的孤独岁月,她的丈夫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早就已经离她而去。
陪伴她熬过一个个不眠之夜的,是钱老的一句话。
什么话能有这样的威力呢?这还要从两个人传奇一般的爱情说起。
钱钟书和杨绛在门第上是相当的,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是无锡名士,而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在无锡同样很出名。
而且,两个人在学业上,也有着共同的理想,都是希望到清华大学去读书。
钱钟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但是杨绛却遇到了阻碍:
当时,清华大学根本没有足够的入学名额,来分配给南方的女学生,杨绛无奈,只能先到东吴大学学习。
然而,命运最终还是把两人连接在了一起。
1932年,南方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东吴大学只能用停课来应对。
杨绛为了学习,只能去清华大学借读,于是在这一年的春天,钱钟书和杨绛在清华园里相遇了。
当时,举止儒雅、谈吐幽默的钱钟书,一下子就俘获了杨绛的心。
而小巧玲珑、气质清丽的杨绛,也同样让钱钟书一见钟情。
多年后钱钟书曾经表示,自己在见到杨绛之前,就没想过要结婚,如此来看,二人也算是双向奔赴了。
但问题是,钱钟书当时的名气太大,弄得杨绛有些不敢和他靠近。
后来又有传闻,说钱钟书已经和某位名媛订婚。
杨绛不想当第三者,于是便在日常的交流中,与钱钟书刻意保持距离。
而钱钟书也听说,杨绛身边有不少的追求者,这种情况,也一度让钱钟书非常痛苦。
最终,还是钱钟书往前走了一步:他写了一封信,约杨绛在学校的工字厅见面。
两人见面后,钱钟书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杨绛自己并未订婚。
而杨绛的第一句话,则是对自己追求者甚多的谣言做了否定。
仅仅两句话,就让两人心中的一切芥蒂烟消云散,这之后,两人便开始约会。
随着接触机会的增多,两人的心灵也越靠越近。
一年后,两人互相都获得了对方家人的认可,于是便正式订婚了。
1935年,钱钟书以历史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而杨绛则没有获得考试名额。
这就意味着,这对恋人很可能要远隔重洋了。
杨绛在仔细考虑之后,决定以自费留学的方式,陪钱钟书一起走。
钱钟书感动不已,于是在出发前与杨绛正式结婚。
之后,两人便登上了前往英国的轮船,并一起进入了牛津大学学习。
1937年,钱钟书与杨绛的女儿钱瑗出生了,之后,他们一家三口又去了法国。
但是此时,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了,身为爱国者,他们决定回到烽火连天的国内,为抗战做些贡献。
回来之后,钱钟书应聘于西南联大,但是杨绛却无法随行。
于是,两人只能分开,钱钟书去了昆明,而杨绛则带着孩子去上海生活。
1941年,钱钟书也来到上海与妻女团聚,此时,他开始着手写自己的小说《围城》。
为了让丈夫安心写作,杨绛不仅包揽了一切家务,还外出教书挣钱养家。
在她的鼎力支持下,《围城》成功问世,中国小说的历史星空中,从此多了一颗耀眼的明星。
杨绛和丈夫的关系极好,而对女儿,她也是倾注了全部心血。
虽然钱瑗出生于国外,但是杨绛却一直以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来教育她。
钱瑗也很争气,成为了一个学习优秀、品质高洁的女学者。
1968年,她和自己的同事王德一自由恋爱,并且结婚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王德一后来因为政治上的冲击而离开了人世。
两人的婚姻仅仅维持了两年,时间较短,钱瑗也因此没能要上自己的孩子。
杨绛知道,钱瑗的后半生吃了不少苦,于是便经常在女儿最无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王德一去世后,钱瑗回到娘家居住,每一天的心情都异常苦闷。
杨绛默默地陪着女儿,伴她走过了一生中最严重的一次情伤。
钱瑗恢复过来之后,变得对父母更加依赖。
她始终以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这也使得三人的关系,始终是密不可分的。
1974年,钱瑗又认识了杨伟成,并且很快组建了家庭。
此时的钱瑗已经年近四旬,而杨伟成的前妻,又留下了两个孩子。
于是,钱瑗就没有再要孩子,而是将一腔母爱,都倾注在了杨伟成的两个孩子身上。
这也就意味着,她一生都没有生育。
钱瑗是北师大的英语教授,平时的工作十分忙碌。
由于过于劳累,她在1996年,被查出罹患肺癌,而且是晚期。
即使是在现在,一个人如果患上肺癌,也是九死一生的事,更何况是当年。
而不巧的是,钱钟书此时也病倒了,已经86岁的杨绛,只能独自承担起照顾两个病人的任务。
当时,钱钟书和钱瑗分别住在两个医院。
杨绛在两头跑的同时,还要小心应付父女二人互相的关心,她一直向丈夫隐瞒着女儿的病情,怕他受刺激。
但是,钱钟书聪明绝顶,他早就已经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察觉到了钱瑗的情况。
但是,看着想方设法隐瞒一切的妻子,他也不忍询问,怕杨绛伤心。
一家人就这样,保持着一种奇怪的默契。
1997年3月4日,钱瑗闭上了眼睛。
白发人送黑发人,杨绛悲痛欲绝,但是,她还必须打起精神,去照顾丈夫钱钟书。
钱钟书此时,已经了解到了女儿的实际情况,虽然他也很伤心,但是他更担心的,是承受着人间最大悲苦的妻子。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临走前,他拉着妻子的手,说了一句话:“你要好好地过。”
两年间失去两位至亲,杨绛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本已疲惫不堪的她,得了一场严重的病。
然而,已经88岁高龄的她,最终从病痛中缓了过来,因为她答应过自己的丈夫,要好好地过。
之后的岁月里,杨绛的身边没有了天伦之乐。
于是,她开始整理以前的手稿和照片,从中寻找家人们的踪迹,她将钱钟书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了《钱钟书手稿集》。
同时,她的翻译工作也在继续进行,2000年,她翻译完成了著名的英文作品《斐多》。
她给人一种高产的感觉,似乎是想用工作来麻痹自己,不让自己感受到孤独。
2001年,杨绛逐渐走出了丈夫和女儿接连去世的阴影,开始投身于公益事业。
她联系了一些人,并拿出了自己不多的积蓄,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去帮助那些有才华但家境贫寒的学子。
2003年,杨绛开始变得更加淡然。
她出版了散文集《我们仨》,以清丽的笔触,再次描绘了自己的丈夫和女儿。
2016年,已经105岁高龄的杨绛,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此时,她对自己的所有财产,都做了合理的处置:自己收集的古书、字画和手稿,她统一捐献给了博物馆。
自己和丈夫的稿费、版权费,她全都捐献给了清华大学。
一切处理完成后,她才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不知道在另一个世界,她能不能和丈夫、女儿再度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