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万物竞发!

2月5日是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株洲召开打造“三个高地”讲评暨2025年“创新成果转化年”“项目攻坚提质年”“对外开放提效年”活动动员大会。

在开工伊始吹响“集结号”,催人奋进的紧迫感不言而喻。当全国各地在拼经济、抢开局、促发展的主题里起笔,株洲又该如何擂响战鼓,描绘发展新图景?

“C位”的逻辑

“株洲的领导真正懂产业、爱企业、会招商。”在当天的“第一会”上,果子熟了创始人周灿登台发言,介绍项目建设典型经验。

果子熟了是重大项目攻坚的典型。作为新锐饮料品牌,果子熟了连续4年在多个细分领域打造爆款。去年12月26日,该公司首个全国自建工厂在株洲建成投产,从正式动工到投产只花了4个多月。速度之快,让周灿非常惊讶,她连说了“四个没想到”。

典型案例,是株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旨在通过创建一批标杆项目,树立一批工作典型,推介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株洲样板”“株洲成就”。

当天,共发布了11个典型案例,其中,6个政府案例,主题是“服务企业、服务项目”;4个企业案例中,另3个分别是中车时代电驱、科而诺新材料和贵派电器,也主要是谈项目建设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还有50多位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创新平台、开放平台负责人受邀参会,在C位就座。

眼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面临新的关隘。株洲要如何“闯”“创”“干”,凝聚起百业竞发、万木争春的强大合力?

答案很清晰,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落脚点就在制造业、在企业。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石,抓制造业、抓企业,离不开项目的支撑。今年,株洲市将“重大项目攻坚年”升级为“项目攻坚提质年”,全力以赴冲刺“1235”攻坚目标,努力为大力培育制造名城,加快建设幸福株洲奠定更为坚实基础。

推动传统产业跃“级”、新兴产业聚“势”、未来产业谋“远”,株洲正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六小龙”的深思

春节期间,两家杭州企业火爆出圈。

来自宇树科技的一群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身穿花袄表演扭秧歌、转手绢;DeepSeek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无论是训练成本还是技术水平,都震惊了全世界。

再往前,凭《黑神话·悟空》一战成名的游戏科学,具备全球最大的可交互三维数据能力的群核科技,国内脑机接口领域领先的强脑科技,为新加坡电力隧道提供巡检机器人的云深处,也都来自杭州……

讲评会上,杭州“六小龙”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同时,也引起了大家的深思:杭州现象级的表现,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吗?还是“满城都是木棉花”?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0到1”,产业创新就是“1到100”。梳理公开资料发现,杭州的成功背后,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因素——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这也是株洲“三个高地”建设打出的关键一招。2023年,株洲市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引入60余家投融资机构对接株洲产业项目,124个高校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在株落地。

无论是从产业端的诉求来看,还是从科创端的反馈来看,创新成果转化都大有可为。今年,活动进入第二个年头。株洲市将进一步抬高目标,助力株洲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创业洼地和创新策源地。

产业发展绝非在朝夕之间,创新成果转化来不得半点急躁。多地在反思杭州现象时,也得出结论:杭州的容错率较高,比较能容忍一定的创投失败,年轻人敢闯敢做。换一句话,其实就是坚持长期主义,要有“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战略定力跟历史耐心。

事实上,这也是融入株洲脊髓的重要精神,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材料、服饰、陶瓷等重点产业,无不受益于长期主义。

因此,在向新而行的路上,株洲既有立足当下、超越周期的洞见与魄力,更有蛇行千里、路在脚下的坚守和担当。

“小产品”的启示

讲评会上,还有三样生鲜产品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第一样是蔬菜。永州把小小的蔬菜,做成了百亿级的大产业,仅去年1至10月就出口117.03亿元,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成功销往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马来西亚、泰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供港蔬菜总量和货值分别占全国的62.1%和69.9%。

另两样是三文鱼和榴莲。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三文鱼、榴莲等特色单品全国集散中心”。背后其实很有意思,2024年,四川鲜榴莲、冰鲜三文鱼进口分别增长145.8%和507.5%。这两样东西只有少部分被四川人吃掉了,超过80%又中转到全国各地。

一筐蔬菜、一条三文鱼、一个榴莲背后,不沿边、不靠海的永州和四川,都在做着一篇开放发展的大文章。

永州在全国率先落地“果蔬拼装+集中申报”海关监管模式,出口果蔬查验效率提高50%,通关进程缩短80%,企业物流成本压减30%。从产地这头的永州到市场那头的香港,最快只需要7个小时。

四川大力提升成都口岸通关能力,建立鲜活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进口货物出关时间缩短至1.5小时以内,远在智利、丹麦的三文鱼,最快48个小时就可以“游”到成都人的餐桌。

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地区开放的大门开得越大,发展就越快,竞争力就越强。事实上,当通道优势得到释放、枢纽功能得以彰显,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自然水到渠成。

进出口曾是株洲长期的短板,与株洲市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制造名城地位极不匹配,能否借鉴永州、四川经验,将原有的通道优势转变为发展的“超级增量”?

近年来,株洲着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现代物流体系。

2024年,湘粤非发运573列、同比增长24.6%,荣获“全国铁水联运优秀案例”。市物流集团在尼日利亚、埃及设立物流中心及海外仓,B保中心实现进出口额13.1亿元,全国排名第27位,“集散功能”站上了一个新台阶。

今年,株洲市新增“对外开放提效年”,也正是有这方面的深度考量,希望加快补齐短板,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更多株洲制造走出国门。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也是撸袖实干的季节。

使命在肩、责任重大。这片热土正以“拼”的姿态、“闯”的劲头、“实”的作风,努力将春天的誓言化作四季的耕耘,争取把更多规划蓝图变为身边实景。(记者/廖喜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