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各省份陆续召开“新春第一会”布局新一年工作重点。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1日16时,全国已有25省份陆续发布“新春第一会”的内容,多省份围绕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等主题。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各省份新年打算怎么干?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带你解读各省份“新春第一会”,看看各地“一把手”最关心哪些经济发展主题,会议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如何布局2025年重点工作?


14省份“新春第一会”重点关注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首要关键词

今年,多数省份“新春第一会”主题围绕高质量发展展开,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25 个省份“新春第一会”中,有6省份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3省份以营商环境为主题。北京、山东、浙江、广西、广东、内蒙古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但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

北京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上提出要看到首都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必须树牢首都意识、坚持首善标准,以更大的担当推进现代化建设,努力在经济稳中向好、科技创新引领、开放激发活力、提质增效惠民等方面走在前列,推动形成更多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生动实践。

此外,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营商环境仍是今年多省份“新年第一会”热门讨论主题。上海连续8年“新春第一会” 围绕营商环境召开,并在今年发布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在五个方面提出58条措施。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九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2025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湖北召开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提出“两步走”目标,计划到2035年全面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此外,部分省份根据地方发展需求召开“新春第一会”,比如福建围绕民营经济展开;河南召开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大会;江苏召开“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进会;海南召开人才大会……

科技创新也是多地“新春第一会”的首要关键词,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是2025年14省份的关注重点。安徽表示,要推动高效能产业创新,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同时,未来产业在6省份“新春第一会”中被提及,其中人工智能被5个省份“划重点”,北京、上海、广西、贵州、重庆在各省份“新春第一会”上提及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城市治理。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要抓好的首项重点任务。2025年14个省份在“新春第一会”上提及消费话题,包含强化促消费政策供给、创造多元化消费场景等多个方面。


广东全面优化升级产业体系

江苏推进“三个一”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广东、江苏两个经济大省均在“新春第一会”布局产业科技创新赛道,今年进一步延续并调整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路径。

今年广东全面优化升级产业体系相关部署工作,更强调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行发展的方式。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会上表示,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练好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要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巩固优化,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

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中大部分是传统产业,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披露数据显示,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有6个属于传统产业范畴。

近年来,广东加速技改,2024年工业技改投资突破5000亿元,创2016年以来最高水平。2024年广东GDP突破14万亿元,同比增长3.5%,已形成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石化、家电三个优势产业2024年增加值增速分别达13.4%、7.1%、5.9%。

传统产业稳定经济底盘的基础上,广东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力,加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2024年,广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10.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2.0%;与此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8.7%、10.0%。

江苏则在去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简称“三个一”),即一体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从科研能力上来看,江苏2024年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在制造业领域,2021年,江苏工业增加值超过广东,成为我国第一工业大省,此后持续领跑。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新年第一会”上表示要把握国家战略需要,立足全球坐标系,找准“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所应达到的目标定位,协同发力、一抓到底,为江苏经济发展赢得更大主动。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收缩

浙江今年主攻缩小“三大差距”

2025年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第一个关键节点,省委书记王浩强调,牢牢扭住这一核心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扎实推进“十项重大工程”。

2021年,浙江被赋予先行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并提出两阶段发展目标。其中提出,202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简称“三大差距”)持续缩小等发展目标。

2021年以来,浙江经济发展稳步增长,人均GDP持续上升。2023年浙江人均GDP达12.5万元,增长5.3%,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7745美元。2024年,浙江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万亿元台阶,按2023年常住人口计,人均GDP预计超13万元。

过去4年,浙江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收缩,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2021年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1.94,到2024年,浙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8251元和42786元,分别同比增长4.3%和6.1%,人均收入倍差缩小至1.83,全国城乡人均收入倍差为2.34。


落到具体工作上,浙江今年提出七方面重点工作,其中包括要在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突破,重点做好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

山东明确今年10项重点改革

河南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

相比于2024年“新春第一会”聚焦高质量招商引资工作,山东今年重点布局改革创新。2024年山东GDP达9.86万亿元,同比增长5.7%。同时,山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挑战: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内需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化等等。

山东将在哪些方面改革?在哪些方面创新?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在会上明确今年10项重点改革,涉及深化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转型改革、深化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深化能源转型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等方面。此外,林武强调,创新是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并提出要加力推动科技创新,要加力推动产业创新、要加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要加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等多个方向。

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河南今年将目光聚焦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上,并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河南与多个区域发展战略相接,是我国重要交通枢纽。今年“新春第一会”上,河南省委书记刘宁表示,牢牢抓住畅通经济循环这个根本和市场经营便利这个“棋眼”,大力促进投资、生产、贸易、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全过程便利化。

此外,他提出,要以落实“五统一、一破除”为关键,从制度建设着眼,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统一大市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