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2025年胶东四地大秧歌文化交流乳山展演拉开帷幕。来自青岛胶州、烟台海阳、潍坊、威海文登及乳山本地的10支秧歌队、近500名演员同场竞技,为市民呈现了一场跨越山海的非遗盛宴。


锣鼓激越,花鼓翻舞,彩扇翩飞……由乳山市城区街道夏西村非遗火龙大秧歌艺术团带来的开场表演“舞火龙”,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当龙头喷出火焰的那一刻,瞬间点燃冬日欢腾,现场欢呼不断、掌声连连。

本次展演创新采用“巡游+定点”的展演模式,非遗队伍沿城市主干路行进展演2.6公里,10支秧歌队轮番展开技艺对决。乳山大秧歌两条喷火金龙蜿蜒在前,百人队伍浩荡前行、气势恢宏;海阳大秧歌锣鼓队伍铿锵有力,杂耍花样层出不穷;胶州秧歌“三弯九动十八态”,刚柔并济;潍坊秧歌融合了民族民间舞元素,婀娜多姿;文登泽库秧歌融入深厚的渔民文化,着重凸显海洋特色……



“海阳大秧歌与乳山大秧歌同宗同源,这次同台竞技、互相切磋,大家都秀出了各自特色,实在过瘾。”乳山大秧歌代表性传承人、夏西村非遗火龙大秧歌艺术团团长宋文菊说,乳山大秧歌最大的特色就是火龙表演,不仅喷火方式有世代相传的独门绝技,而且喷的过程也相当讲究。喷火人必须眼明手快,稍一分神,喷火表演就错过最佳时机。每次演出,龙头出场、龙头钻龙尾、龙头钻龙腰时,火龙至少要喷3次火,不仅考验演员的体力、耐力,更考验技术。

“今年我们特别邀请了海阳市龙腾秧歌队、潍坊市新世纪艺术团秧歌队、东小屯传统胶州秧歌队以及文登区泽库镇泽库村秧歌队参与展演,为市民呈现了多元化的秧歌艺术盛宴。”乳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跨区域秧歌团队的交流展演,既为各地秧歌队搭建了互动学习平台,也有助于吸收不同地域特色,进一步丰富乳山大秧歌的文化内涵。



乳山大秧歌起源于乳山河两岸,明朝已初具规模,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是胶东大秧歌的典型代表。乳山大秧歌以队伍庞大、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质朴坦率的表演风格闻名一方。历经世代变迁,乳山大秧歌不断创新,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化内涵到精神风貌,已经突破了传统大秧歌的表演套路,形成以乳山寨镇为代表的传统秧歌与城区街道夏西村为代表的火龙秧歌两种风格。乳山大秧歌先后被评为威海市、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乳山市获评“中国秧歌之乡”荣誉称号。

近年来,乳山市紧紧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理念,深入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以极具地域特色的大秧歌等乡村优秀文化为有力抓手,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深耕乡村人文沃土,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为保护和传承大秧歌,乳山市先后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乳山大秧歌的健康发展。建立了市、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秧歌活动平台,连续20多年举办大秧歌展演,为各镇街秧歌队提供交流学习机会。以“我们的节日·春节”为主题,围绕传统民俗、非遗传承等维度,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启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大力推动大秧歌走进校园。

同时,乳山市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乳山大秧歌档案和数据库,在大秧歌的历史溯源、发展特点、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通过广泛普查、调研等方式,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科技手段,将乳山大秧歌的基本情况、分布区域、历史溯源、传承谱系等进行整理。

“新春大秧歌展演已成为乳山市的一项传统活动。每年的展演都是对大秧歌保护成果的一次大集结、大展示,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乳山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乳山市将进一步挖掘大秧歌的文化内涵,拓展其表演形式,积极探索“大秧歌+”的发展模式,融合乡村旅游元素,打造特色文旅项目,提升乳山大秧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通讯员 姜俏俏 王文琪 辛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