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学习与研究》2025年第1期
构筑新时代文艺新高峰
铁凝
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星河灿烂,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从汉画像砖、敦煌壁画到《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从《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古典名著到《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三大民族史诗,无数不朽的文艺作品铸就一座又一座文艺高峰,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镌刻下一个又一个文化坐标。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新时代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伟大奇迹,中华大地上演着无数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这个能够铸就也应该铸就文艺高峰的伟大时代,文艺创作的源泉无比丰沛,文艺肩负的使命格外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擘画了铸就文化高峰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更加厚重,建成文化强国推进路径更加清晰。
一、沿着党领导的文艺发展道路自信昂扬、阔步向前
文化似水,滋养精神;文艺如风,抚慰心灵。文运文脉与国运国脉相牵相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文化文艺培根铸魂,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一条道不变、志不改的坚实大路,也是洒满新时代阳光的康庄大道。
我们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百余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领导的文艺发展道路如青藏高原上的涓涓溪流,晶莹剔透、清澈响亮,沿着大地母亲的姿态蜿蜒迤逦,纵使历尽险阻,仍不舍昼夜一路向海的方向集结,终汇成奔腾壮阔、溉沃千里的大江大河。越是接近强国复兴的伟大目标,越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越需要科学思想的坚定指引。党领导的文艺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本质上是源与流的关系,内涵一致、路径一致、目标一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是党领导的文艺界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纽带,具有鲜明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坚持党领导的文艺发展道路,就要求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发挥“两个优势”,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广泛组织动员各领域各层次各方面文艺工作者投身党的文化文艺事业,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艺之舟奋楫击水、破浪前行的指南针和导航仪。在文艺领域坚持党的领导,最首要、最根本、最牢靠的就是用党的文艺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精神转化为文艺创作实践,是新时代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近年来,电视剧《人世间》《山海情》、电影《我不是药神》《人生大事》、越剧《钱塘里》等充满温情的现实题材佳作不断涌现,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的鲜明要求。电视剧《觉醒年代》《山花烂漫时》、电影《长津湖》《万里归途》、杂技剧《战上海》等一批礼赞中国式英雄的精品广受赞誉,生动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网络动画片《中国奇谭》等一批国风国潮之作火爆出圈,实践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的重大论断。实践证明,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的制胜秘诀。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健全文艺工作者思想政治引领机制,不断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大众化传播,持续开展大规模、强力度、专业化教育培训,以科学理论的真理之光照耀广大文艺工作者前行之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灵活现地融入到文艺创作当中,为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奉献才情和力量。
二、用心用情创新创造,推出更多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改革创新、革故鼎新,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夯实基础支撑。创新求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力。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以守正创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形成了中华文明创新性这一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长河奔流,穿越五千年历史,中华文明依靠创新创造绵延不绝、走到今天;征途漫漫,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将依靠创新创造迈向未来。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是优秀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志,推陈出新、吐故纳新,中华文艺百花园才能始终呈现勃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走过历史的光辉岁月,迈入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持续推进创新创造。长篇小说《主角》、舞剧《咏春》、民族舞剧《醒·狮》、扬剧《郑板桥》等优秀文艺作品,就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合当代文艺表达和审美风范,用心用情创新创造结出的硕果。革命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高度重视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新创作,坚持不懈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广受好评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电视剧《问苍茫》《跨过鸭绿江》、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优秀作品,坚持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为革命文化赋予了全新的艺术表达,使其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文艺创作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辛勤劳动,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离不开良好的创作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这是进一步激发文艺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营造良好文艺生态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和主题雕塑工程为代表的重大主题创作工程,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重大主题创作项目充分彰显了改进提升文艺创作组织化水平的重要性。正在推进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是中国作协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创新文学组织形式的理念和路径,深度联动作协、作家、出版、传播等多方力量,有效激活文学活力与能量,为优秀文学作品持续涌现创造了良好环境条件。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文艺创作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广泛运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深刻改变了文艺创作、生产和消费的整体生态和环境。近年来,网络文学、网络影视剧、网络综艺等持续火热,以科幻小说《三体》及其衍生同名电视剧以及电影《流浪地球》等一大批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优秀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勾勒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崭新面貌和生动图景。中华文化是文艺创造的根基所在,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文艺创新汇聚了新时代的万千气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传播媒介更新,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力喷薄涌流。作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原住民的年轻一代正在成为新时代文艺重要的创造力量。备受瞩目的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由一支年轻的新文艺群体团队创作,游戏重新解读文学经典,融合现代科技手段,赋予中国文化以新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具时代穿透力。这是基于文化自觉自信而实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表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自觉意识正有效地转化为新时代作家艺术家充满文化自信的创造能力。
推出更多深入人心的新时代经典,不仅要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更要融入当代,用心用情捕捉和表达新时代最本质的脉动和呼吸,抵达人心深处,使文艺作品契合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情感需求、新的审美渴望和欣赏趣味。这就要求创作者对自己要有新的要求和新的储备,在丰厚生活积淀中丰富知识储备和情感储备,不断提升对新时代新事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在自我锤炼中不断提升艺术品格,才有可能创作出更多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生产更多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精神气质的优秀文艺作品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根基和价值旨归。“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履职尽责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成功密钥。在阔步迈向文化强国的光荣征程中,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实现文化繁荣兴盛的关键所在。就文艺而言,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品才能真正温润人民心灵、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回望百余年奋斗历程,党领导的文艺发展道路始终高扬着人民性的光辉旗帜。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高举旗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一部部经典之作、传世之作,提供着绵绵不绝的文化滋养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延安时期,以表演《兄妹开荒》而闻名的李波,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鲁艺家”,他把“面向工农兵”这几个字写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曾说过一句非常质朴、深刻、令人动容的话:“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牧民奉献无数佳作。
201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时隔72年的两次文艺座谈会在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基因一脉相承。这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也是社会主义文艺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锚定新时代新征程这一全新历史方位,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积极承担建设新文化的光荣使命,在勇立时代潮头中感悟艺术脉动,在推进艺术创造中展现时代画卷,推出了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批彰显时代精神的经典形象。至今仍让观众们交口称赞的《战狼2》《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作品,展现了平凡人物在伟大时代中的爱国情怀,唱响了“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人民心声。近年来,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的《妈妈!》《长空之王》《回西藏》,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的《中国医生》《你好,李焕英》《第二十条》,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的《功勋》《繁花》《县委大院》等,有的深情礼赞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楷模,有的细腻描写抚慰心灵的人间烟火,有的生动刻画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幸福着人民的幸福,从平凡中彰显伟大,在质朴中闪耀崇高,展现了艺术的独特魅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持续扩大优质文艺资源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少年儿童的心灵世界需要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色彩,需要美和爱的清泉润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文艺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一本好书、一首好歌、一台好戏、一部好剧,都会在少年儿童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文艺工作者应当更加用心用情关注少儿文艺创作,为孩子们创作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给予我们的下一代更贴心的文化关切和更深厚的文艺滋养,助力培育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四、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活态传承中展现中华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文化之所以自信自强,绵延不绝、传承至今,是因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在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中不断赓续弘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我们始终保持了强大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这些重要论断是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得出的真理性认识,指引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创作更多蕴含中华文明独特气韵的文艺精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实现活态传承。
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非遗里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文化类节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不仅因为这些作品激活了古籍文物中的山河秀美与文化繁盛,更因为其激发了广大观众对中华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情感共鸣。舞蹈《唐宫夜宴》、舞剧《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分别取材于河南博物院文物“隋代乐舞俑”、北宋王希孟国画《千里江山图》、新疆尼雅遗址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它们将舞蹈艺术的诗性、中华文化的意象与历史文化遗产巧妙融合,让当代人与古人精神世界和文化情怀形成超时空共鸣。受到观众喜爱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等数十位诗人的故事描绘出大唐盛世的史诗画卷。那些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记忆里的唐诗,既是中华民族穿越千年的家国情思,也是华夏儿女源自血脉的文化自信。这些文艺作品之所以获得高热度、好评价,就在于创作者从新时代中寻找持续发展与创新的灵感与力量,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形成新的生命感悟,用艺术的语汇深刻解读和表达历史文化遗产中铭刻的文明密码,推动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在融通转化中结出硕果。
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历史文化资源研究项目,促进了不同形态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数字化展厅、数字博物馆以及AR、VR等科技手段的运用为数智时代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提供了新途径,各地“文博热”“文创热”“非遗热”促进了文旅创新融合。放眼神州大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循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路径,焕发出勃勃生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正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做到守正不守旧,继承不僵化,创新不异化,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思想脉络,做好艺术与技术的对接,推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消除传统与现代的隔膜,实现传统文化艺术与时代精神的同频共振,不断创作推出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标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优秀文艺成果。
五、在以文化人、以艺交心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着共同挑战,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国际社会希望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各国民众期待古老的东方大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主张。我国在推动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积极通过以文化人、以艺交心的独特方式同世界对话,展示真实立体全面、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殷期盼和谆谆嘱托。用文化同世界对话,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一部戏剧、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支舞蹈,往往可以感染、打动无数观众,成为各国人民相互认识、沟通的桥梁,有助于国际社会对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加深了解、增进理解。据统计,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超40亿元,海外活跃用户总数2.3亿人,其中“Z世代”占80%,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倾情讲述中国医疗队在非洲多国勇担使命、救死扶伤,提高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的大爱故事,用艺术的方式生动刻画了跨越山海、沟通民心的中非友谊,为传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出积极贡献。前不久,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不仅在国内广受观众赞誉和追捧,还登陆哈萨克斯坦主流电视频道,并在法国、马来西亚等海外多平台陆续播出,更成为首部入围戛纳国际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的长篇华语剧集。这部作品凭借对中国北疆自然景观的质朴描绘,对生活劳作在这片土地上各族儿女物质精神生活的真实铺陈,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画卷,成为用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电视剧《庆余年》等陆续扬帆出海、破圈传播,为中国作品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示范,网文、网剧、网游业已成为文化出海的新型载体。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在文明互鉴的广阔画卷中,成立20年的孔子学院发挥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作用,文明对话国际日的设立以及世界古典学大会、世界中文大会的召开,凝结着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内核,搭建起理解信任的文明互学互鉴之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向世界推介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也呼唤一座座文艺高峰拔地而起。让我们挺立时代大潮纵情歌唱,站在历史舞台上倾情演出,从人民那里收获热情的赞许和掌声,以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伟大民族、伟大人民的精品力作,奋力铸就新时代巍峨耸立的文艺高峰。
(作者系二十届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