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100多名村民组成非遗展演队伍,在古镇的广场、街道尽情展演当地的各项“非遗”技艺,庆贺元宵佳节。



2月12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郁山镇舞龙队正在开展游街活动。赵勇摄

伴随“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古镇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三条长龙跟着绣球翻腾跳跃,两头雄狮紧跟其后辗转腾挪,彩龙船左摆右晃,莲箫队激情四射……在人们的叫好声、欢呼声、欢笑声中,各项非遗展演尽展“绝活”,将喜庆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

在整个非遗展演中,最热闹的就属“炸龙”。今年69岁的村民汪朝顺依旧当着排头兵,举着龙头走在最前面。 “每年元宵节都得上街舞龙,村民用‘鞭炮’炸龙,成了郁山古镇特有的习俗。” 汪朝顺说,他小时候就跟着大人玩龙,至今已有50多年。老一辈舞不动了,年轻人就接着舞,古镇的舞龙展演,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着。

郁山古镇地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北部,距彭水县城39公里,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当时本地濮人(苗族的祖先)在这里发现了伏牛山的天然盐泉,开始提取食盐,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镇,‌‌元宵节“舞龙”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汪朝顺说,“炸龙”是当地村民送年的一种习俗,以前,舞龙队伍游街时,群众都会把点燃的鞭炮往龙身上扔,扔得越多,预示着来年就越红火。“以前‘炸龙’,那是真的将鞭炮丢在龙头、龙身上炸。一天下来,舞龙的人员出现耳鸣是常事。” 汪朝顺说,近年来,大家的安全意识逐渐提高,不再将鞭炮放在龙身、龙头上炸,而是沿街铺地上放鞭炮,大家在喜庆过节的同时,也保证了大家的人身安全。

今年,除了汪朝顺带头舞龙,让他最高兴的是很多年轻人也加入队伍。今年50多个队员,有一半以上是年轻人。今年36岁的傅美胜,是郁山镇龙狮文化传承人,他从汪朝顺等老一辈人手中学会了制作彩龙、草龙的技艺,学会了舞龙的技巧。 “过元宵舞龙玩狮,才是过年该有的样子,热闹又红火。”傅美胜说,舞龙队伍一代代传承下来,不仅仅是让古镇“年味”更浓,更是古老文化的一种传承。

“郁山镇历史文化悠久,保留下了很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通过举办活动等方式,让一项项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郁山镇党委宣传委员宁环兵介绍说,郁山镇作为盐丹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厚重的人文底蕴。近年来,郁山着力抓好非遗保护工作,鼓励、支持和开展传承活动,加强非遗的活化利用、传承弘扬。目前,全镇共有市级非遗项目6项,县级非遗项目23项,市级非遗传承人6人,县级非遗传承人6人。

“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有鞍子苗歌、高台狮舞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彭水苗绣、郁山泼炉印灶制盐技艺等3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陈氏武术等245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杜继臣介绍说。(赵勇、杨丽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