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收藏讯 元宵节,作为中国春节年俗里最后一个关键节令,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节日的民俗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既有赏花灯、放焰火、吃元宵等民俗,也有舞龙灯、踩高跷、划旱船等精彩活动,无一不表达着人们对丰年的祈愿。而元宵节的演变与习俗,在钱币文化中也有着独特的体现,本篇就与大家一同探寻元宵节与钱币的相关信息和珍贵拍品。
从古代历法视角来看,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在《说文解字》里明确记载:“元,为始;宵,为夜。”正月十五恰逢新年首个月圆之夜,故而得名“元宵节”。元宵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较为有影响力是源自《史记・乐书》的相关记载,在汉代时期人们会于正月上辛日燃灯祭祀太一神,所以若从汉代开始计算,元宵节在中国已然绵延传承了两千多年。自汉代“太初历”制定并颁行后,正月十五就被正式确定为重大节日,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与文化之中。
五铢面宫侍背鸟首宫灯花钱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平尾赞平收藏古钱专场
赏灯,堪称元宵节的一大特色活动,其在汉代就已初现端倪。东汉明帝时期,佛教盛行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这一天夜晚,皇宫和寺庙都会点灯敬佛,并且下令士族庶民也都要挂灯,就这样逐渐形成了元宵赏灯的习俗。晋代傅玄在《朝会赋》中对正月朝会的灯火有这样的描述:“前三朝之夜中,庭燎晃以舒光。华灯若乎火树,百枝之晃晃。”这种礼仪节日历经从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向全国的发展历程,不断传承与演变。
清代春王正月背天子万年花钱母钱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上海泓盛2020年秋拍
在清代,每年十二月,各地的铸钱机构都会特别铸造一批工艺精湛的铜钱,呈送内廷用作挂灯钱。根据嘉庆年间的户部钱法则例记载:“供内廷者重一钱六分,京外及伊犁各局重一钱二分,均不得各违其式。”这些大钱被送进宫中后,常常被用于挂灯,由于春节时分北方地区风力强劲,宫灯内燃烧着蜡炬,一旦打翻极有可能引发灾祸。所以在每盏灯下会悬挂一串铜钱,以此来防止宫灯摇晃倾倒。元宵节过后,部分挂灯钱便被宫人所得,最终流出宫外成为民间收藏的一部分。
1997年迎春图系列纪念银币5盎司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上海匡时2022年秋拍
1998年迎春图系列纪念金币5盎司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上海泓盛2012春拍
1999年迎春纪念彩色银币1盎司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SPINK2021年9月香港
在现代钱币收藏领域,与元宵节相关的纪念币也备受关注。1997年至1999年这三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迎春图”系列金银纪念币。1997年的系列包含3枚金币和3枚银币,1998年的包含3枚金币和2枚银币,而1999年则是1枚彩色纪念银币。这三套“迎春图”纪念币的正面图案都是宫灯,寓意着“正月里闹元宵”,传递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2004年中国民俗系列-元宵节纪念彩色银币1盎司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东方国拍2020年秋拍
2003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2004年中国民俗-元宵节彩色金银纪念币。这套纪念币是民俗系列金银纪念币的延续与发展,与前三组民俗系列本色币(中秋节、端午节、春节)有所不同,它是此系列首次以彩色金银纪念币的形式发行。其背面图案是儿童闹花灯图与中国传统建筑,一轮明月高悬,还刊有“元宵节”的中文字样及面额,极具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生动地营造出热闹非凡的元宵佳节氛围。
2010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吉庆佳节元宵纪念50元
图片来源:首席数据中心-SPINK2023年10月#C/D
2010年,香港汇丰银行首次发行中国传统佳节节日钞,在钞票上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佳节盛景。其中,面值50元的吉庆佳节元宵纪念钞,巧妙地融入了元宵猜灯谜的习俗。纪念钞背面印制了三个花灯,下方有一对男女喜笑颜开,节日氛围格外浓厚。而且,花灯中还设计了两幅中国传统灯谜,其一为“远树两行山倒映,一叶小舟水横流”;其二为“四方八面都是山,山山都有一重关”,这两则灯谜的谜底分别是“慧”与“田”,为纪念钞增添了文化趣味。
综上所述,元宵节不仅是一个充满欢乐与团圆氛围的传统节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还通过钱币这一独特载体得以展现和传承。从古钱到现代的纪念币、纪念钞,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人们在欣赏这些钱币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元宵节的魅力。
声明:首席收藏网(shouxi.com)独家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