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广州法院对一起L3级自动驾驶追尾事故作出判决:因系统未识别静止障碍物,车企承担70%赔偿责任,车主自负30%。这一“首案判决”为智能驾驶责任划分立下标杆,倒逼行业技术升级与法规完善。
一、系统漏洞引发致命事故
事故经过:2024年12月,车主王某驾驶小鹏G9(选装XNGP 4.0系统)在高速开启L3级自动驾驶,车辆未识别前方故障货车导致追尾,造成1死2伤。
责任认定:法院判定车企算法缺陷(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失效)为主因,需赔偿医疗费、车辆损失共计218万元;车主未及时接管承担次要责任。
二、保险重构+政策收紧,车企成本激增
保险变革:平安、人保推出“智驾险”,年费率升至车价1.5%,但拒保多次触发系统故障车型。
政策加码:工信部拟强制要求L3级以上车型安装“黑匣子”,数据实时上传交管平台;欧盟拟征3%“智驾安全税”。
车企对策:小鹏、理想紧急升级算法,AEB静止障碍物识别率提至95%;华为ADS 3.0增设“脱手监测”双冗余系统。
三、L3级车型选购与使用避坑手册
优选配备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车型(如问界M9、蔚来ET9),静止物体识别率超98%。确认系统通过《自动驾驶安全认证》(2025版),可查工信部备案名录。
启用智驾前需完成系统教学并电子签责,行车记录仪务必全程开启。事故后第一时间联系车企技术支持,严禁私自拆卸传感器。
L3级智驾选装包均价3.8万元,保费年增约5000元,需综合评估使用频率。
结语
L3自动驾驶的“黄金时代”伴随责任重压而来。对车企而言,技术可靠性已成生死线;对消费者,拥抱新技术需谨慎评估风险。唯有法规、技术与用户教育的协同进化,才能真正实现“解放双手”的出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