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这叫灯头节,这天得祭关公,关二爷是武财神嘛,辟邪守财也招财,那得好好祭拜。就这个祭关公的祭品,竟然被西安一个地方的人给弄成了非遗项目,不过如今这项技艺面临失传,快来看看吧,说不定过几年真就看不到了。
这个添碟子,又叫花碟或添碟籽,全国就这一个地方有,是西安长安区曲镇、寺坡村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这个添碟子的起源在清末。这块儿有个很出名的关帝庙,最早建在明朝初吧,后来又经过几次扩建,关老爷嘛,是“忠义楷模、仁通化身”,后来又掌管人间财帛,肯定很受重视。
每年的正月十三,人们都会给关老爷朝献贡品,贡品通常都得12个菜,然后全族人再一起祭拜。这种习俗延续了很多年,从来没出过问题。到了光绪年间,一户赵姓人家主办庙会,按说要提前一天准备祭品啥的,结果这个人头天喝多睡过了头儿。
这事不能耽误嘛,赵家的老当年的,赵锡恩就急中生智,赶紧把家里的红白萝卜等给剁碎,摆出各种漂亮的图案。这中间呢再加进黄豆、玉米等作为点缀,就这么着终于凑齐了12碟供菜,没想到竟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从第二年开始,从这开始,赵锡恩就开始了他的创新,把萝卜切成柱体,再沾上各种颜色的豆子,上边再摆放面捏的小人儿和小动物。
后来又开始创造二层、三层碟子,就这么着“添碟子”工艺就算是诞生了。关帝庙里的碑文里记载“每年正月十三古会,民间工艺一绝添碟子亮相”竟然慢慢成为一景,现在还有,在正月十三庙会上展出。
这个添碟子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总共有粘、嵌 、架、塑四道工序,材料是各种豆子、小米,瓜子杏仁等这些五谷杂粮,然后蘸上面粉,鸡蛋清混全成的粘性剂,嵌接在由这个竹棍儿、木梁叠架的亭台楼阁上。
然后把这个面塑的鸟兽虫鱼还有各种人物放在里边,最后就完成了色彩鲜艳,造型美观,制作上也特别精细、看上去栩栩如生的关帝祭品。
更奇妙的是,它这个添碟子还在故事性,早期有什么“慈禧观花”“三娘教子”,还有像“天仙配”“唐僧取经”等,后来又加了不少跟时代同步的故事性素材。这项工艺在2009年6月被陕西省纳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据添碟子老艺人讲,以前添碟子相当红火,随着岁月更叠,人们观念的转变,这项传统工艺现在已经是濒临失传,仅有的几位还会做的老艺人年纪都不小了,这项非遗传承后继无人,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