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新能源板块强势增长的大背景之下,豪华汽车市场普遍承压,作为豪华车企巨头,奔驰如今的日子也是不太好过。
从多方信息汇总来看,奔驰中国区已颁布多项调整措施,准备降本增效。豪横了这么多年,突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样的变化着实让人唏嘘,那么奔驰到底都推出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又能否起到该有的作用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目前来看,奔驰中国区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入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考核制度,对员工进行较为明确的绩效考核,其二是进行产线调整,其中包括考虑合并效率较低的部分产线等。
据了解,奔驰中国区新推出的OKR考核制度将在现在奔驰专注智能化技术的上海研发中心展开,随后于北京研发中心试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员工的工作效率,当然也不排除会根据新考核制度进行末位淘汰。目前奔驰中国区所实行的员工考核制度和员工绩效与年终奖直接挂钩,不过这一制度没有强制的具象化指标,根据知情人士透露,几乎没有员工会拿到最差的绩效,年终奖的差别就只有几百块钱。看来奔驰的年终奖还停留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代,这确实公平,但却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确实很有改革的必要。
其次,奔驰中国区的另一降本增效措施是针对生产部门,并主要体现在产线的高效利用上。目前奔驰在北京共设有两座工厂,分别是主要负责生产长轴距版奔驰C级(参数丨图片)、E级轿车以及GLC等SUV车型的亦庄工厂,该工厂在2024年的产量超过了40万台。据悉,奔驰将于今年所推出的新款长轴距版纯电GLA也将于该工厂投产。另一座工厂则是主要用于生产纯电动车型EQA、EQB、EQC、EQE共四款车型的顺义工厂,该工厂在2024年的产量不足10万台。奔驰方面曾公开对外表示,国产GLE车型也将于顺义工厂投产,不过考虑到这一车型售价较为高昂,很难承担起走量的重任,因此该工厂今年的产量大概率还是只有10万台左右的水平。
在今年1月份的一场沟通会上,奔驰中国区销售部门公开表示,2025年其经销商网络将进行战略性优化包括,但不限于主动优化零售网络布局以及精简产品品类等。对比其他豪华品牌,奔驰的产品线要更为丰富,这是其优势之一,但是也给该品牌的生产线造成了较大的成本压力。结合奔驰中国区的规划来看,接下来合并低效率产线,提升产品产能,将成为奔驰在生产端的重要任务。
依车叔看来,奔驰的这两板斧未必能获得预想到的效果。首先是绩效考核,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对普通员工进行绩效考核都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这完全是一种内耗行为。与其考核普通员工,不如考核管理层,因为掌握权力的他们才是整个企业的中流砥柱,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是整合低效产线,当前奔驰的销量主力依旧是奔驰C级、E级还有GLC等传统燃油车,作为这些车型的摇篮,亦庄工厂当然是不能断奶,反观主要生产纯电动车型的顺义工厂则是食之无味,按道理说,后者应该被整合。如果奔驰方面真这样做,那么确实可以获得一时的安稳,但是却会失去未来发展的根基,怎么看这都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在过去的2024年中,奔驰在华亦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同比却有着不小程度的下滑。其中该品牌2024年在华全年销量为71.4万台,同比下滑6.7%,这已经是奔驰中国区域销量连续第2年出现下滑。此外,其2024年全球销量为198万台,同比下滑3%。而且根据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奔驰的净利润为78.06亿元,同比下滑31.4%。由此来看,奔驰在华的失利直接导致了其全球业绩以及利润的双下滑。
奔驰的一系列降本增效之举,其本质上还是在为其未来省下续命的资金。根据奔驰总部规划,到2027年奔驰将在全球范围内达成节省50亿欧元的财务目标,并且这一计划将在2025年实现50%,即2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8亿元。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降本增效将成为奔驰未来几年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其面临的阶段性难题。
车叔总结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豪华汽车市场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造车新势力凭借性价比优势以及产品的创新性正在加速蚕食传统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这一趋势直接迫使包括奔驰在内的诸多传统豪华品牌,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市场策略以及产品定位。在固守与押注未来之间,奔驰选择了前者,我们很难说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但时间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