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位于欧洲中部,和德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接壤,面积约31.2万平方公里。波兰北部濒临波罗的海,海岸线长528公里,拥有什切青、格但斯克等著名港口。
对波兰来说,海岸线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波兰的经济。不过在二战之前,波兰的海岸线只有70公里,当时的波兰出海非常不便。到了二战之后,苏联和波兰交换土地,波兰海岸线延长458公里,达到了528公里。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海岸线对波兰的重要作用。波兰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工农业实力都比较强悍。波兰历史上是一个传统农业强国,发展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波兰处在波德平原的东部,地形平坦,大部分地区海拔为50到100米。这种地形非常适合大规模军事化作战,比如二战时期,德国对波兰实行闪电战,很快击败了波兰。不过波兰平坦的地形,也非常适合农牧业发展。
波兰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整体气候温和,春、秋季气候宜人,雨水充沛。波兰广泛种植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粮食作物,盛产肉制品、奶制品、水果、蔬菜。波兰的农产品产量大,现在广泛出口欧盟各国,据统计,波兰农产品的年出口额可以达到320亿欧元。
波兰的工业主要包括钢铁、汽车、化工、电子等等,苏联解体之后,西方国家加大了对波兰的经济投入,将很多西方产业转移到了波兰。比如德国的汽车产业,很多转移到了波兰。2003年,波兰加入欧盟,进一步促进了波兰的发展,波兰承接的西方产业越来越多,逐渐成为西方产业链之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波兰工农业的发展,和欧洲各国的贸易越来越频繁,海岸线的延长,促进了波兰的经济发展。
第二,一战后得到70公里海岸线。波兰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早在1025年,博莱斯瓦夫一世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就成为了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1385年,为了抗击条顿骑士团,波兰和立陶宛联合,成立了波兰立陶宛大公国。
1569年,根据卢布林条约,波兰和立陶宛联合建立波兰立陶宛王国。波兰立陶宛王国鼎盛时期,控制着从波罗的海到乌克兰东部的大片土地。1654年,为了反抗波兰的统治,乌克兰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合约》,俄乌从此合并成一个国家。俄乌合并后,沙俄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从1772年开始,沙俄联合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导致波兰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123年。
一战结束后,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全部垮台,波兰在英法的支持下得以复国。德国战败后,任由英法宰割,为了使波兰得到海岸线,英法将德国的但泽走廊地区划给了波兰,波兰得到了70公里的海岸线,但却导致德国失去了通往东普鲁士的陆上通道。因此德国一直敌视波兰,试图收回失去的土地。
第三,苏联和波兰交换土地。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闪电战,9月17日,苏联越过边境,侵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会师,苏联和德国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瓜分了波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控制了全部波兰。1944年,苏军向西进攻,控制了全部波兰,1945年4月30日,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控制了德国东部。
二战结束后,苏联提出和波兰交换土地,苏联决定用自己控制的德国东部土地,换取了原波兰控制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波兰得到了德国东部的西里西亚、波美拉尼亚、东普鲁士部分土地,面积约10.3万平方公里。苏联得到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从面积来看,波兰领土减少了7.7万平方公里,但波兰并不算吃亏。
因为德国的西里西亚等地都是工业区,而且濒临波罗的海,海岸线长达458公里。而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属于内陆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就这样,波德边境向西推进到了奥得河尼斯河一线,波兰海岸线延长了458公里,又得到了什切青港。现在波兰的格但斯克,什切青等港口,不仅是波兰对外贸易的窗口,还是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内陆国的贸易转口港,有利于波兰的经济发展。